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霞飞 《党史纵览》2003,(8):12-18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 毛泽东多次评曹操且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绝对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肯定包含着他很深的用意和独特的思想。这些用意和想法是什么?其中包含着哪些有价值的内涵?毛泽东生前没有说过,中央其他领导人也没有作过解释,答案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2.
正土匪暴乱几乎遍及广西全省广西解放前夕,李宗仁、白崇禧策划"总体战",将全省划分6个军政区及1个全边对汛督办公署,推行"一甲一兵一枪运动"(全省24万个甲,"民枪"40万支以上),建立"反共游击根据地"。广西解放后,李、白留下的一批潜伏势力,成为全省解放初期土匪武装的组织策划者和骨干力量。广西军区在基本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后,对分散潜伏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曹操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是铁案如山。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毛泽东却不然,他在熟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等有关曹操的篇目时,做了不少圈画批注,认为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当时和后来有不少人对之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均末猜透。陈立旭同志在研究当时我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研究历史问题的原理,对毛泽东评曹操的真实用意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认为:毛泽东评曹操的深意,包含了至今仍值得注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真正用意之二但是,毛泽东评曹操的用意,并非仅此而止。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对此,也必须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分析。斯大林生前支持过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过功劳”,(周恩来1956年7月8日接见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谈话,见《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153页)也为发展中苏两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也有过损害”。(同上)“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页)“中国人被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同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一些旧账,主要是:“斯大林支持王明…  相似文献   

6.
1918年6月下旬,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劝毛泽东去北大读书,还告诉他吴玉章、蔡元培等人发起并组织人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阅信后非常高兴。8月15日,毛泽东偕萧子升、李维汉、张昆弟、罗学港、罗章龙等24名青年,启程前往北平。途经许昌的时候,毛泽东同罗章龙、陈赞周专程去了距许昌约30里的老城。老城是三国时魏国的都城。三国人物中,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在当时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的心目中,曹操是相当被看重的。老城还有一些曹魏的历史遗迹。毛泽东等三人在魏…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九大开过之后,开始了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70年3月7日,毛泽东在读过周恩来送来的宪法修改草案和一封信后,明确表示:“宪法中不要设国家主席这章,我也不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这一建议,引起林彪的深深疑虑。4月11日夜,在苏州的林彪让秘书于运深给政治局挂电话,转达林彪主张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曹操。因而引起了人们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属于在读历史书籍时,对人物进行臧否的范围,是他谈古论今的学术行为;有的认为毛泽东评曹操乃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还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纯粹是为了给曹操翻案。难道毛泽东重评曹操真的只是为了给曹操翻案,抑或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意?本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你解开个中之谜。  相似文献   

9.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美国著名的五星级上将,曾任陆军参谋长和国务卿要职,功勋卓著。然而,这样一位人物,却被蒋介石骂作昏昧无知、顽固执迷、褊狭冷酷,诚小人之尤者也。甚至,为泄愤,蒋介石刻意将马歇尔写为马下儿。蒋介  相似文献   

10.
曹操自古以来就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野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亦可见乱世奸雄之像.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其造型的脸谱化,曹操作为"旷世奸雄"似乎成为千古定评.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从不人云亦云.他以政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挫败美国杜鲁门政府的“和平演变”政策,斯大林加速了东欧的革命进程。1947年9月,他派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组建了共产党情报局,以便统一东欧共产党的行动。同时,斯大林对东欧各国实行了戒严状态,通过苏匈、苏罗和苏保等联合股份公司等特殊机构,苏联控制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波兰等国的经济。这些国家被迫向苏联运去煤、机器、铝土矿、石油和小麦,或者是作为赔偿,或者作价很低,而这些国家的人民却非常贫穷,生活日益困难。一时间,苏联的势力覆盖窒息了任何抗议的呼声和怨言,苏联的行政官员和技术人员监督着东欧的工业,苏联的将军指挥着它们的某些军队,苏联的警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写论文、公文、讲话稿、新闻、诗词、信件等,林林总总,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文体。其文观点鲜明、理由充足、逻辑性强,而且优美精湛、气势磅礴、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文采飞扬。思想说服力与艺术感染力兼备。有名家如此点评:"既恣肆雄辩,酣畅挥洒,阳刚豪放,同时又讲究行文技巧,既有桐城派的简切博雅,又有《文选》的华丽文采,无论是用文言文,还是用白话,无论是精巧工对,还是散乱出之都有一股逼人气势",表现出精彩特有的写作文风,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1997,(2)
毛泽东尊称瞿秋白为老师之缘由1934年2月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毛泽东经常尊称他为“老师”,此事有个“出典”。事情发生在1927年。某日,34岁的毛泽东兴冲冲地赶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部,送上稿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知工...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李邦云杨修是三国时曹操手下一名主薄。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时年34岁。当时曹操与夺取汉中后的刘备在斜谷界口一带相持不下。曹操欲进不能,欲退不舍,心中犹豫不定。一天恰好厨师来送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于是便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当时全...  相似文献   

16.
陶短房 《廉政瞭望》2014,(12):62-63
如今世界杯成了上层社会的游戏,却要民众为他们埋单,这次世界杯可能是伟大的一届,却并非巴西人民的世界杯——因为他们买不起门票。  相似文献   

17.
王永华 《世纪风采》2009,(12):18-21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18.
1959年曹操评价问题讨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然而这件当代史上重要的事情,很少有专门的文章谈及它。今年距离这场争论的发生已整整50周年,为了推动学界更深入地研究这场争论,笔者梳理了近年来问世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等资料,考察了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市的一些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多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的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受理、审批或群众来政务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等,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成立专班,分析原因,限期解决。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更顺当。在群众办事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让他们无功而返,不仅会让他们白跑路,更会增加一定的办事成本,也难免会让群众对政务服务不满意。推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增添了办事通道,也增加了反映民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