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初至1957年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云、刘少奇等人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进行了反冒进。毛泽东因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发生的波匈事件和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对反冒进采取了保留态度。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从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在一系列会议上对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直持续到1958年初。在反冒进——反反冒进的事态进行过程中,周恩来、毛泽东无疑是主角。作为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他的态度、作用怎样呢?他的态度对事件的发展、结局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本文试作探析。探究这一事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决策机制建设,仍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建华 《世纪桥》2005,(11):12-19
1955年底开始出现的反冒进,是围 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 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 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 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在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 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从 1955年第四季度起,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被动。为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路线,纠正冒进倾向,保证经济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1956年初-- 1957年初,周恩来等人领导了一次反冒进运动。在反冒进实践中,周恩来既重视从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目标,形成了较系统的反冒进的思想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反冒进斗争的正确进行。虽然后来反冒进一度被视为错误,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是,周恩来的反冒进思想和实践轨迹并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在今天看来,它仍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4.
1955年底到1957年初,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导人就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主要表现为冒进与反冒进。本文就周恩来在1956年领导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胜利地开展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并从19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正当全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同在中央一线主持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人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影响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争论。这就是1956初至1958年上半年,围绕着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二五”计划草案的制定而发生的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争论。作为主管全国…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胜利地开展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并从19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正当全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同在中央一线主持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人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影响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争论.这就是1956初至1958年上半年,围绕着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二五"计划草案的制定而发生的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争论.作为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陈云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这场争论的漩涡之中,并一度失去经济工作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发动对反冒进的批判不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跃进”,而且包含着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 195 6年反冒进导致了 195 7年右派分子对我党的“猖狂进攻”,组织上搞“分散主义”,并且客观上动摇了他在党内外的个人威信 ,是一股从苏共二十大刮来的歪风。因此 ,他认为反冒进表面上是经济工作的“错误”,实质是政治性错误。本文主要从政治这个角度切入 ,考察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党史天地》2009,(6):20-22
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围绕建设速度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思路发生了严重分歧:一个要高速度,坚持反对右倾保守;一个从实际出发,执意反对急躁冒进.  相似文献   

10.
张肇俊 《湘潮》2006,(9):4-9
“我们还是靠这些人办事”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19  相似文献   

11.
张肇俊  张驰 《世纪桥》2012,(14):28-32
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而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以及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从1955年第四季度起,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波动。为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路线,纠正冒进  相似文献   

13.
中共最初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这场争论最终以毛泽东批判反冒进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左”倾恩想占据上风,并为大跃进的发动做好了恩想上的准备。分析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对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历史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织着冒进与反冒进的矛盾斗争。陈云在反冒进中参与、主持了许多重要决策,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论断。反冒进既对此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对陈云的个人政治生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跃进”运动是在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和酝酿、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那么,1956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6.
中共最初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这场争论最终以毛泽东批判反冒进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左"倾思想占据上风,并为大跃进的发动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分析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对今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历史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博览之窗     
柯庆施险些 取代周恩来 毛泽东在1958年曾有以上海市长柯庆施代替周恩来为总理之设想。 周恩来一个重要思想是:“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他看到,经过压缩的1956年的计划(草案)仍然是冒进的。他认为,只要摸清了实际情况,就要反对冒进,“要敢于抗大流”。他主持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制止经济形势恶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尝试。从1955年下半年起,党中央开始构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此时,毛泽东提出了加速农业合作化的要求,当年年底,他又提出同发展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右倾保守观点做斗争问题,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反对右倾思想,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将这一内容作为八大准备工作的中心。这种脱离中国国情、急躁冒进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严重失误的危险。 处在这一复杂历史关头的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开始时,对形势还未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在反思自己是否“主观的努力落后于客观的需  相似文献   

19.
1953年春,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中曾出现了急燥冒进倾向。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当时刚组建并由邓子恢任部长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中央的统一布署下,开展了一次反冒进的工作(后被称为第一次反冒进)。经过努力整顿,急燥冒进倾向得到有效的纠正。这一工作于1953年9月基本结束,而同年10月却遭到毛泽东的批评。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批"反冒进"与党内反"右派" 1958年的"大跃进",是以反"反冒进"开路的.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是两条路线.前者是马克思主义路线,后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路线.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按照斯大林的逻辑,党内斗争是党外阶级斗争的反映.毛泽东得出结论说,反"冒进",是政治问题,离资产阶级右派只有50米远了.如果说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只是受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评,那么省一级领导人被打成"右派"的,却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