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被誉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的长征胜利结束。今年,是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在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面前,  相似文献   

2.
一 1936年夏,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领挥师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并肩北上,挺进甘肃,向红一方面军靠拢。 7月底,西征  相似文献   

3.
将台堡会师     
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中共中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之际,中共中央就曾致电二、四方面军表示,“欢迎你们继续英勇的进军,北出陕甘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西北建立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在联名签发的《中央军委为完成野战军的三大任务给各兵团的指示》中,明确规定西征红军的战略任务是:向西发展,努力创造和扩大新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创造条件,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争取早日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消灭“二马”,占领宁夏。8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南,中央提出了三支红军于9、10月间在甘北地区会师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红军长征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他们经过艰苦奋战,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队伍中先期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的第一支部队,是北上先锋,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西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严重情况。为了赢得长征的胜利,中共中央在长征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长征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薛庆超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的重大决策》,详细披露了长征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连载这一纪实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红军陕甘支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于1935年10月进入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随后,与陕甘红军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共同发起了直罗镇战役,打退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初步在陕北站住了脚跟.由于陕甘苏区地域狭小,经济落后,物产不丰,四周又云集着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和晋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场斗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四川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时,中共中央和红军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的战略方针、确定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在北方建立抗日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而担任红…  相似文献   

9.
70年前的金秋,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的会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是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胜利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等部队,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中央  相似文献   

10.
张肇俊 《世纪桥》2008,(13):43-48
<正>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时任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朱德、毛泽东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2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支"红军"。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四军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旋改称红一军团。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  相似文献   

12.
一宵胜十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川西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下旬,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创建川陕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连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原定的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即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胜利会师。随后,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成立,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红军作战。与此同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辖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我在红一军团担任教育科长。  相似文献   

15.
魏瑾 《党的建设》2021,(7):181-182
站在祖厉河畔,遥望桃花山巅,6月的会宁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在"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引领下,会宁已迈出乡村振兴发展的坚实步伐. 回望历史,1936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时局演变和夺取宁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需要,作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决策.为占领枢纽地带,掌握战略主动权,周恩来建议将会师地点放在素有秦陇锁钥、丝路咽喉之称的会宁.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十五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随后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了有名的东征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为尔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在西北开展新的革命局面,准备了有利条件。在东征战役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事实上的中央最高决策人,毛泽东与当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在有关战略方向的选择和战役指挥等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并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力主方面军渡河东征山西;林彪坚持脱离主力部队去陕南打游击1935年I…  相似文献   

17.
1935年6月中旬。川西北山区繁花似锦,层林尽染,景象喜人。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了。两军的官兵们兴高采烈的汇集在一起,欢欣鼓舞,热闹非凡。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与毛泽东、党中央之间,在红军前进方向和战  相似文献   

18.
1935年9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不畏张国焘的威逼和阻挠,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北上抗日救国战略方针,毅然决然地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抗日救国,顺利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地结束了长驱二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并与红15军团会合,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一举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为党的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相似文献   

19.
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式作出了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置到陕甘苏区的重大决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征以来始终困扰党和红军的战略目的地问题,而且在政治上彻底肃清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事实上确立了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在思想、政治和军事上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06,(10):62-63
1935年10月19日,由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经榜罗镇到达陕甘苏区的保安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历时1年、途径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同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5日,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并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继续北上与党中央会合。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