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生成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历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内容上体现为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在布局意识、布局组分、布局思维和布局路径上分别体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等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中,必须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内容,通过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旗帜,不可能放弃;但是,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尊重各国人民对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选择,不输出我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之中,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长期政治实践找到的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尺度,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政治发展的目的上,科学发展观主...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一个国家的民主是发生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处历史环境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内生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没有一条普适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依据国情,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路向、路标、路径三个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向"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标"问题;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阐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条发展道路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基础,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可以概括为: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平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全球化的道路,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是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美刊《外交事务》2008年12月号刊登了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翰·伊肯贝瑞题为《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自由制度能否延续?》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美国单极时代的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的暴力斗争,也不意味着西方体系的覆灭。作者从美国的利益出发指出,只要华盛顿现在着手强化西方自由体系,那么,领导国际秩序的魁首——美国,在中国整合得更加强大时,也能保持其在国际秩序中的支配地位。文章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19—20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与太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在太原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以及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20余所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波兰哲学家亚·沙夫认为应以马克思提出但没有阐明的亚细亚形态历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沙夫对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成果.经典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从俄国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不同,它们在探索中形成了东方社会历史理论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突破.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应当提高自觉,科学探讨,勇于开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包含着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前人探索的继承、对时代变化的观察,更多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创新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产生着榜样效应,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理念。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有必然性。可能性体现为:世界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时代,我国人民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刻和全面。必然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组织保证;立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命运,形成于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所进行的探索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唯一途径。诠释这三个逻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本 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国内外却有人公开质疑,提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于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儒家社会主义等,形成所谓等式论.针对所谓等式论,我们必须予以辨析和澄清,理直气壮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第二个百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具有时代特征、宽广眼界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发展的实质,是利用当今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人民群众当作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目标,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但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其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其二,如何在市场化条件下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其三,如何在网络化条件下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以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在反思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重构社会主义未来的过程中,围绕市场、计划与社会主义,平等与效率,市场经济与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四大方面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究。认为市场和计划都只是一种经济运行的具体机制,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机制兼容,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平等的双赢,有助于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助于促进经济上与政治上更多的民主实现。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健 《国外理论动态》2012,(1):58-62,85
我们把共产党执政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以求发展的道路称为中国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以中国来命名,是因为中国既是这条道路的开辟者,又是这条道路最典型的实践者。这条道路从逻辑上来讲,会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市场复活阶段,民生危机阶段,以及和谐社会阶段。复活市场是为了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的领导同志,地方、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的领导干部,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在会上发言。本刊现转载5月29日《工人日报》第六版摘登的北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梁伟在研讨会的发言一文,供全市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