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先后拼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模范省"。在这里,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我军开展地雷战的发源地"等,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有很好创造""是坚强的苏维埃阵地"。闽浙赣苏区的创建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从1927年开始,党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苏区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局部执政的实验田。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创建的闽浙皖赣苏区(又称赣东北或闽浙赣苏区),在中华苏维埃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先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被誉称为"苏维埃模范省",并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自1930年10月16日创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闽浙赣苏区银行前身)至1934年9月。先后发行股票、债券近30万元。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正如当时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与经济问题的决议案》所指出的:“在发展苏区生产,调节金融,帮助政府解决某时期的财政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发行的银洋票现见到的有壹角(有五种版别)、贰角(有五种版别)、叁角、伍角(有两种版别)、壹圆(有两种版别)等五种面值、十五种版别。1934年6、7月间,湘鄂赣省工农银行随红军战略转移,票币即停止发行。1931年银洋壹角券。横排版式,长12.5厘米,宽8厘米。发行时间当在1931年至1934年间。银洋壹角券为木刻版印刷,是湘鄂赣苏区货币印制相对较差的一种,由湘鄂赣  相似文献   

6.
正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长期担任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主席。他无比热爱苏维埃、衷心拥护苏维埃、誓死捍卫苏维埃,具有相当浓郁的苏维埃情结。"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自传性质的文稿,有6万余字,主要回顾他从事革命的经历,特别是对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形成、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闽浙皖赣(又称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创建的,纵横约50个县.它曾荣获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毛泽东在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这块苏区,当年在税收工作方面也是有很好创造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苏维埃财政和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1932年1月,湘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后,当年即发行了壹圆和壹角两种银币券,冠有"亚""美""欧""澳""非",发行数量为3万元。1933年1月,省工农银行改建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后,开始发行面额为壹圆和贰角、壹角的新银币券。两行发行的纸币均由湘赣省赤色石印局承印。湘赣省工农银行纸币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烈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闽浙赣苏区创始人及闽浙赣苏维埃第一任主席。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们前仆后继、共同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早期称赣东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苏维埃区域之一。在闽浙赣苏区的斗争中,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乔信明是方志敏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一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同刘畴西等被中央分配到闽浙赣苏区,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方志敏的领导下工作、战斗,和方志敏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与方志敏共同抓军政工作1933年10月间,乔信明背起简单的行李,随同中央军校的干部来到闽浙赣省苏维埃所在地葛源。在这里,乔信明见到了久闻其名、曾获得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授予红旗勋章的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随后,方志敏就找乔信明谈话,在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战斗历程后,给乔信明介绍了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11.
<正>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从1927年10月开始,历经了弋(阳)横(峰)初创、信江“割据”、赣东北发展、闽浙赣鼎盛、苏区丢失等5个时期达8年之久。鼎盛时期地跨闽、浙、皖、赣四省几十个县,100多万人口,被毛泽东同志盛赞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获得“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重要苏区,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等人在闽浙赣边区创建的地方苏区,是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和右翼。在苏区中央局的指导下,方志敏带领闽浙赣省人民在经济上无私支援中央苏区,在军事上多次击退敌人"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英勇战斗,牵制了国民党的很大兵力。闽浙赣苏区对中央苏区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闽浙赣边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区域。大革命时期,即开始有党组织活动。土地革命时期,边区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先后建立了工农红军,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其中闽北、闽西北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闽浙赣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为中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闽北是闽浙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浙赣边区很多重大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横峰县葛源镇一位同志在疏浚水渠时,发现一块石碑.碑高110公分,宽70公分,厚5公分.此碑上清晰可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赠给——我们光荣的模范区——葛源区苏及全体工农群众”几行大字.据考证此碑为1933年3月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由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赠送给横峰县葛源区的.1994年5月,经国家专家组鉴定,此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横峰县博物馆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横峰葛源是赣东北(后改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者曾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赣东北苏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赣东北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确如此,葛源的工农群众不  相似文献   

15.
1927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驱领导了震惊周围数省的弋横起义,为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初,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峰葛源镇成立。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及其所属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从而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纵横约50个  相似文献   

16.
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地理位置相邻,都是我党早期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所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至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赣东北省(后更名为闽浙赣省),成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主要缔造者、领导者,对闽北根据地的建立产生过深刻影响,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最近,经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专家组鉴定,由横峰县博物馆收藏的原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赠给当年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区苏维埃政府及全体工农群众的一块石碑,原中共闽浙赣省委宣传部画室的两幅漫画等三件文物,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碑是一块长方体青石板,右边刻写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赠给”,左边刻写着“葛源区苏维埃政府及全体工农群众”,中间刻写着“我们光荣的模范区”。据史料记载,葛源当时是闽浙赣省的直属区,拥军优属、扩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省模范区,为表彰葛源区苏维埃政府及全体工农群众的模范行为,闽浙赣省苏政府特制这块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市(原为崇安县),于1949年5月9日解放,被誉为"福建解放第一城". 解放战争时期,崇安是闽北游击纵队开展爱国游击战争的中心地带.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建)瓯地区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上,中共福建省委改设闽浙赣区党委(9月改称省委);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等文件,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委员王文波任中共闽北地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正>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优秀共产党员高举党的土地革命旗帜,探寻中国革命道路,领导闽浙皖赣四省边区百万群众创建起来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毛泽东语)。苏区党和政府及广大军民发挥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使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造了多项之最。  相似文献   

20.
正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曾洪易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曾洪易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赣东北苏区(1932年12月改称闽浙赣苏区),曾任红十军参谋长、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成为闽浙赣苏区最高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曾洪易积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路线,使苏区和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曾洪易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曾给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