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历时探索与现实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共历来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1990年代以来,中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体现了中共回应挑战、重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2.
杨世文 《新视野》2003,2(3):50-53
中共党建学是一门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学科。张静如先生对于建构中共党建学体系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对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研究,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为我们建构中共党建学体系确立了出发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立时期形成的特点的研究,从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视角,为我们建构中共党建学体系确立了着眼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及其领导地位的研究,从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视角,为我们建构中共党建学体系确立了落脚点。中共党建学研究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恰恰构成了中共党建学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3.
文化强国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掌握文化领导权,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文化领导权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建构策略。本文提出了7种具体策略和一种通用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井艮据意识形态的建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渗透,才能逐渐达到意识形态的全民“同意”。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领导权”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基本理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分析当前文化领导权理论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建构以人为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自主话语体系;批判西方错误文化思潮,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净化网络生态“新阵地”,提升文化领导权的传播力;重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支撑,形成中国话语“阵地”。  相似文献   

5.
宋弘 《党的文献》2019,(2):99-10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是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重要力量,它的组建是抗日战争形势和根据地斗争实践的需要,也是中共推动社会解放和妇女解放的题中之义。中共在组建妇女自卫队的过程中积极贯彻群众路线,采取促膝谈心、启发觉悟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妇女的思想和政治觉悟;在武委会和妇救会的领导下,对其进行军事训练、政治训练和文化培训,激发妇女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妇女自卫队不仅承担着扰敌、破路等军事斗争任务,还在锄奸、送信、运输、生产等根据地保卫和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是所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自卫队的一个缩影,也是抗战时期中共民众动员的一个成功实例,其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提炼。  相似文献   

6.
中共的"五四"论述对意识形态建构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样态,这完全取决于中国革命政治格局的变化。经过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磨砺,中共意识形态建构已在政治层面获得了初步结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共意识形态建构的需要,转向文化建构就成为一种要求,而"五四"论述切合了这种要求。与中共革命历程几乎同步,中共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延安时期,中共"五四"论述对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中共而言,领导权理论中有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主体。中共于1925年就已经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但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才进一步明确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问题。这两个领导权的提出对共产国际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种领导权之间的张力逐渐显现。白区党组织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较多,保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但中共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权不断被削弱;苏区党组织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但却面临党的阶级成分农民化的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遭受挑战。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共通过思想建党实现了领导权主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四大前,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领导权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是一步步加深的。中共四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明确提出,即是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又是当时历史大环境下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团是党组的前身,其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联因素,中共党团在俄国共产党制度输出与早期共产党人对俄共(布)进行制度模仿的双重动力下产生;二是革命语境,在中国革命建国的语境下,建立党团是加强党对工会和工人运动领导,进一步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需要;三是制度竞争,国民党党团对中共党团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和两党合作斗争等方面形成的竞争态势,成为中共党团不断强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标榜"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的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实际操纵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开始推行一条给中国革命带来最严重损失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左"倾教条主义方针不仅给中央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使其他革命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权并不代表着领导权,领导权强调社会民众认可、遵循、践行该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和非强制性。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的整个过程中把握其基本特征。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必须遵循"层级设置"的基本规律,必须重视"政治实践"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领导权是葛兰西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强调要善用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进行社会的管理。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人民进行精神引领;后者则是对敌人实行强力惩治。二者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各势力的均衡,进而建构一个"治理有方"的社会。他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管理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而言,延安时期也同样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机遇期,中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全党,并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场伟大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传承宝贵的历史经验,用先进文化塑造"民族魂",用创新精神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中国文化领导权理论话语范式的产生既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和未来创造的思想源泉,也来自当今时代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话语范式的创新发展是理论扬弃和实践诉求的结果,体现着开放性与动态性。中国特色文化领导权理论话语范式的建构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场域上有别于西方,它内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世界先进文化。它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力为核心,旨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引导全民文明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可。因此,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民众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等,民众也逐渐脱离了旧权威的势力范围。因此,社会教育提高了民众和中共政权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共逐步实现了对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6.
赵庚 《党史文汇》2008,(5):46-51
1941年,陈毅出任新四军代理军长后,为了加强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请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动员一批资望较深的科技、文化界进步人士来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若他们愿意留在根据地工作,在安排上一律给予优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新闻出版家邹韬奋,也是这次自愿到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的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10月14日上午,怀远县委、县政府举行集会,隆重纪念淮上抗日根据地创建60周年。中共蚌埠市委副书记李景江、中共怀远县委书记李壮出席纪念会。 60年前,彭雪枫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进军淮上,建立淮上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底,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行署在怀远龙亢成立。淮上抗日根据地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四军第四师东进皖东北准  相似文献   

18.
正这段时间,笔者翻阅尘封闪光的中共闽浙赣党史长卷。闽北根据地有着许多精彩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全国根据地"三红"的部分,是福建根据地"三红"的重要部分,闽北根据地涵盖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演变的。抗战前后,在闽北根据地建立"中共闽赣  相似文献   

19.
1941年,为了加强军队和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请中共上海秘密组织宣传、动员一批资深的科技、文化界进步人士来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也是自愿到江北解放区考察的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潘秦保 《党史文苑》2012,(10):22+29
中共四大立足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并提出了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和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