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过去党史界一直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苏区是指弋阳、横峰、信江地区,而早期1928年赣东北特委书记饶漱石、黄光领导的赣东北苏区主要是在都昌、湖口、彭泽、鄱阳这边,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成立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进行了土地革命,开辟了红色苏区,"湖口暴动"攻占了县城,影响全中国。而这辉煌一页,主要是在赣东北特委领导下,邹觉民主席和中央特派员起了重要作用,对这段党史我们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早的省级党校──赣东北苏区党校李仰辉,方进平赣东北苏区党校,先后称之为“赣东北特委党校”、“赣东北忠发学校”、“赣东北省委党校”、“闽浙赣省委共产主义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一所党、政、军干部学校,也是当时农村...  相似文献   

4.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1930年秋冬之交,蒋介石派遣大批别动队和杂牌兵,趁闽北红军到赣东北参加组编红十军,兵力空虚之机,大肆“围剿”闽北苏区。面对敌人的凶猛“围剿”,苏区军民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闽北苏区大片土地被敌人占领了。消息传到赣东北后,中共赣东北省委决定  相似文献   

6.
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地理位置相邻,都是我党早期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所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至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赣东北省(后更名为闽浙赣省),成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主要缔造者、领导者,对闽北根据地的建立产生过深刻影响,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黄如松 《党史文苑》2009,(12):46-47
江西老表都知道,江西省弋阳县出了个方志敏。方志敏是赣东北苏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称赞“赣东北的同志有很好的创造”。在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创建苏区银行,发展金融事业,支援革命战争,便是“赣东北的同志”伟大创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方志敏烈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闽浙赣苏区创始人及闽浙赣苏维埃第一任主席。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们前仆后继、共同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早期称赣东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苏维埃区域之一。在闽浙赣苏区的斗争中,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苏区曾被毛泽东称作“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并有“模范省”的光荣称号。苏区军民备受鼓舞,个个斗志昂扬,人人牛气自豪,于是一则“上有朱毛、下有方邵”谣谚就在苏区广泛流传开了。这句历史谣谚,充分反映了当年赣东北苏区军民对自己的领袖高度信赖和由衷钦佩与热爱。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重要苏区,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等人在闽浙赣边区创建的地方苏区,是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和右翼。在苏区中央局的指导下,方志敏带领闽浙赣省人民在经济上无私支援中央苏区,在军事上多次击退敌人"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英勇战斗,牵制了国民党的很大兵力。闽浙赣苏区对中央苏区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曾洪易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曾洪易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赣东北苏区(1932年12月改称闽浙赣苏区),曾任红十军参谋长、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成为闽浙赣苏区最高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曾洪易积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路线,使苏区和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曾洪易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曾给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13.
湘鄂赣苏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湘鄂赣苏区的牺牲奉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湘鄂赣苏区的牺牲奉献精神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苏区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局部执政的实验田。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创建的闽浙皖赣苏区(又称赣东北或闽浙赣苏区),在中华苏维埃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先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被誉称为"苏维埃模范省",并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先后创建有13块比较大的苏区(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苏区、湘鄂西苏区、西北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琼崖苏区、闽东苏区、鄂豫陕苏区及湘鄂川黔苏区.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15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  相似文献   

16.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自1930年10月16日创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闽浙赣苏区银行前身)至1934年9月。先后发行股票、债券近30万元。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正如当时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与经济问题的决议案》所指出的:“在发展苏区生产,调节金融,帮助政府解决某时期的财政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从1927年10月开始,历经了弋(阳)横(峰)初创、信江“割据”、赣东北发展、闽浙赣鼎盛、苏区丢失等5个时期达8年之久。鼎盛时期地跨闽、浙、皖、赣四省几十个县,100多万人口,被毛泽东同志盛赞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获得“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8.
"弋阳方志敏,横峰吴先民,领导共产来革命,都是为穷人。"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流传在赣东北苏区的一首红色歌谣。吴先民是方志敏的亲密战友,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赣东北省委委员、红十军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等职。  相似文献   

19.
正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闽北革命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他的革命实践既具有历史性和区域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全国性。本文以方志敏情系闽北的"三部曲"为题,介绍方志敏在火红的苏维埃年代,是如何把发展赣东北苏区与发展闽北苏区放在一个平台上,实践他"我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一分子,在开展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战斗中,在进行苏维埃的建设中,我都是用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做的"诺言的。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妇女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明确规定苏区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但由于战争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面对苏区形势日益紧张,迫切需求广大妇女参与的客观现实,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的落实,苏区妇女这"半边天"终于发动起来,她们与男子并肩战斗,为土地革命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