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之际,其国务卿艾奇逊于7月30日致函杜鲁门总统,提出了有关通过支持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来促使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艾奇逊称得上是对华“和平演变”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2.
孔刚 《唯实》2013,(7):91-94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5年,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欧关系从一开始就具有互惠性质,拥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共同利益。1978年,中欧签署第一份贸易协定,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1983年,中欧启动了第一个科技合作项目;1985年,双方又签订了新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中欧双方逐渐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可以说,中欧关系在短短10年左右就取得了飞速发展,其根本原因还是双方关系的平等与互惠特征。  相似文献   

3.
夏珍珍 《世纪桥》2010,(9):46-47
在垄断资本主义盛行的美国,美国战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就如同它的领导者美国共产党一样步履维艰,但作为目前美国最大的左翼党,美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道路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国际工人运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战后和新世纪美国共产党因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5.
冷战后美国并没有放弃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共斗争,美对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增无减.它在社会制度、人权、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不断向中国渗透施压和发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二战后美国为维持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顺应科学技术集群化、爆炸式发展的新趋势和科学建制社会化、科学共同体国际化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主要体现在: 第一,科技宏观管理层次不断提升。二战期间科学研究发展局的设立以及"曼哈顿"工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美国  相似文献   

7.
入世后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翻开了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也有了相应调整与嬗变。但是双边经贸交往过程仍然波浪起伏、变数较多、稳定性差。症结何在呢?笔者认为一个“传统”因素就是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如同两只不协调却操纵着同一个方向盘的手,一只手把握着加强中美经贸合作的主导潮流,这是美国的利益之重;另一只手则总向“右转”用力,以中美贸易摩擦来寻衅滋事。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就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两只手”的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规模最大的三场战争。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军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美军死亡、失踪58209人;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结束战斗,美军阵亡146人。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于2013年10月1日发表了题为《评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霍华德·弗伦奇在文章中称,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二战经历的重要而令人信服的历史书。此书通过仔细考察中国在当年同盟国战争行动中的角色、中国人在自己的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常常吃力不讨好的代价,以及中国的战争创伤对国家战后发展的影响等,再一次让"谁丢掉了中国"这个问题具有了新意。作者在开篇写道:"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而非中国。冷战后,中国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冷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政治战概念最早是由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8年4月提出的,是克劳塞维茨战争学说和平时期的逻辑应用。广义定义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利用一切手段来实现其国家目标。这些行动具有既公开又隐蔽的性质,包括诸如政治联盟、经济措施、白色宣传等公开行为,也有秘密行动如秘密支持友好外国势力、黑色心理战,甚至鼓励敌对国家的地下抵抗运动等。综合起来看,在和平时期的政治战是一个大概念,涉及一种蓄意的政策选择,它通过常规外交或全面战争以外的方式破坏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初期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下,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东北问题采取双重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试析二战前美国华侨的乡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6,1(7):95-99
二战前的美国华侨,身上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因子,迫于美国政府的长期排华政策,加上晚清至民国政府对华侨保护不力,导致他们难以在美国落地生根,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乡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落叶归根”意识、强烈的宗派意识及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桑梓情怀。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选举制度从1832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十余次的改革。其中有1832年的第一次国会改革、1867年和1885年的国会改革、1918年赋予21岁男子普选权的改革、1948年改革和始于1997年的宪政改革等等。归纳起  相似文献   

15.
在战时日本对华决策过程中 ,海军构成重要一极。其向中国腹地南侵的主张 ,既是出于加强决策权威地位的政争考虑 ,也是为了适应对美太平洋争霸战略调整的需要 ,以及一举实现既定的侵华目标。为加快确立对华全面开战的方针 ,海军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中国南部不断制造事端 ,渲染对华一战不可避免的紧张空气 ;另一方面 ,在中央层展开积极的国策统合工作 ,获取了全面侵华决策上的主导地位。从此日本侵略的兴奋点由华北向中国南部腹地转移 ,对华战争亦由北向南地全面蔓延  相似文献   

16.
魏光启 《世纪桥》2008,(3):60-61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主导下的内阁把法国作为头号劲敌,竭力构筑反法联盟,处处遏制法国,并依靠中欧地缘政治的优势。推行现实主义政策。俾斯麦先后与奥匈帝国、俄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缔结双边或多边秘密条约。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德国在欧洲大陆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帝国的根本利益。俾斯麦结盟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始终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构筑有利于德国的盟国集团,从而压制隐约可见的对手,但这种策略并没有由于对手和“盟国”实力的强弱而显现出重轻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7.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权利普遍扩大了:在政治权利方面,选举权中诸如财产、种族、性别等方面不合理的限制.在法律上基本被最终废除;增加了社会权和经济权的内容,并建立了各种相关的制度,如各种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1970年代末美国政府期望通过扩大对华技术转让的方式来促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在普雷斯访华之后,美国认识到了科技交流合作有助于美国对中国施加长期影响和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因此,美国确定了与中国进行全面的科技合作的政策。1979年1月31日,卡特与邓小平签署科技合作协定,中美科技关系进入制度化的全面合作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华军事战略是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这根基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扼杀”阶段(1950—1953年)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纠合所谓“联合国”军大举侵朝,企图在征服朝鲜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表明了美国企图借朝鲜战争的机会,将战火引向中国,以扼杀中共政权。但朝鲜战争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进行。在中朝两国军民的顽…  相似文献   

20.
在旧中国,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市场长期遭受美国的文化侵略,战后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协定》为美国电影的文化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使侵略的规模达到最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维护电影发行市场稳定和保证从业人员就业的情况下,分步骤采取措施,限制并彻底肃清了在华放映的美国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