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法律的自治性、司法与民主的纠葛以及精英主义思想,造就了法律人思维与大众思维的不同。其差异主要体现于思维焦点、思维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但当前学界夸大了两者的区别,使得其失真。这些差异并不当然意味着两者的不可共存。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它们在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就中国当下情形而言,须还原法律思维与大众思维的本相,并在尊重两者区别的基础上,以法律程序来沟通彼此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淑英 《求索》2006,(10):90-93
本文在法律思维分类与概念论述的基础上,借助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提出了法治社会需要的总体性思维方式。总体性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总体性思维方法是总体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论。总体性思维应以法律思维方式为主导,突出体现法治的重要价值。总体性思维还应是法律思维方式为主,其它思维方式为辅的有机联系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揭开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为中国法治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作为铁路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法律思维在铁路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带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实现铁路规范化管理目标。一、法律思维的解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如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和法律思维等。企业发展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渗入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和执法的症结是没有正确认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滥用权力的问题推动着公安执法思维方式的变革.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公安执法的职业思维方式,执法实践应由常识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向法律思维方式转变.公安执法实践在理念与制度上都应贯彻现代法律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科学思维形式比较(下)——整体思维与形式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科学思维形式比较主要从科学思维形式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把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中国与西方从共同的科学原始思维发展出两种不同的科学基本思维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整体思维或相关思维,而后者是形式思维或逻辑思维;但这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不相容的。经历史考察表明,这两种思维形式不仅由同一源泉——整体表象发展而来,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真的截然分开,而现在的发展似乎还表现出某种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张涛 《求索》2010,(4):110-112
系统思维以科学方法的突破为主要演化线索,而信息思维则以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主要兴起途径,都成为各个领域普遍关注的带有范式特征的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在基础理论和哲学层面成熟完善,而在现实经验层面缺乏应有的渗透力不同,信息思维虽在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影响深远,但在基础理论与哲学层面却步履蹒跚。事实上,二者的差异归根结底体现在哲学的本体承诺和方法论上,从哲学层面对其深入分析、合理定位二者关系,以期找到二者发展的新空间,更好地指导人类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懿 《前沿》2012,(4):111-113
道德与法律都是维护网络论坛秩序和实现网络论坛价值的基本手段。尽管两者的规制特点在内涵、手段和对象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两者规制特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方面更有共同之处。客观科学地认识在论坛中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不仅仅是为了区分这两套易于混淆的规制规范,而且最终目的是以此为依据找到那些在未来网络论坛建设中得以借鉴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律师思维在方法论层面具有双向规范性、商谈说理性、应用广域性、智识综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法治要素。受到来自法律职业制度结构、权力资源分配以及职业特性和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律师思维的研究和关注普遍不足,中国语境下的"像律师那样思考"面临着律师思维缺位的困境。法律思维研究中的"混沌主义""法官中心主义"和"碎片主义"等现象遮蔽了律师思维的方法论特征与法治内涵,会对律师职业发展、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国家法治建设产生诸多消极后果。实现"像律师那样思考"需要从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规则层面、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制度完善层面以及在国家与社会治理领域层面构建、培育和拓展规范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律师思维。  相似文献   

9.
基于语言与思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隐性"与"显性"、"head-last"与"head-first"两方面从哲学认知视角分析了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探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0.
韦娌 《桂海论丛》2013,(2):107-110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深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用新标准、新要求来衡量,当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亟待提高,这突出表现在: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工具论仍有市场,以权力为本位忽视公民权利,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意识落后、法治思维习惯尚未养成等方面。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培育法治文化;注重法治观念的更新;以制度创新促成法治信仰的形成;调整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芳  何慧英 《前沿》2006,(3):194-195
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思维及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但又互不相同的社会现象,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影响,指出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存在着差异及文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李全喜  付鹏 《前沿》2009,(6):106-109
当前,生态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当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思维的含义、生态思维的缘起、生态思维的特征、生态思维的内涵、生态思维的功能与价值、生态思维的践性准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官威 《桂海论丛》2000,(1):46-48
新时期的创造性思维在科技创新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重新得到了定位。文章从创造性思维集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于一体,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以及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集中在创造性思维上这两方面阐述了其时代内涵,指出了其群体性、相干性、目的性的新特征。而且,提高创新者综合素质,推进创新队伍年轻化,构筑包括意识、物质、教育、法律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则必将促进科技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法律思维模式是法治进程(特别是法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对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应当重视如何增强和培养法律思维,按照一种从分解到综合的标准进行的分类将使得这一过程更具操作性,而且这种分类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倡导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西方从共同的科学原始思维发展出两种不同的科学基本思维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整体思维或相关思维,而后者是形式思维或逻辑思维;但这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不相容的。经历史考察表明,这两种思维形式不仅由同一源泉——整体表象发展而来,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真的截然分开。而现在的发展似乎还表现出某种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志愿组织跨国交流合作的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理念、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日益凸显。这些差异既有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更受到了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下的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来探讨中西志愿服务差异的形成,以期更好地把握中西志愿服务的特征,更有效地实现两种志愿服务模式之间的借鉴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调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部门 ,而是许多法律部门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包括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法律制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制度。但两者在法律体制、任务上有重大区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是保障国家计划的完成 ,建立和维护计划经济法律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则是建立和维护自由、公正的社…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合法与否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权利义务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以平等作为处理问题的价值导向,以程序正义作为化解纠纷的理性考量,以规则底线作为制约权力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维与当前带有普遍性的人治思维、权力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道德思维具有显著区别。当前我们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19.
对警察思维、法律思维、刑侦思维、侦查思维、办案思维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办案思维这一概念准确反映了现实中的警察思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二分思维到间性思维: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学 《岭南学刊》2010,(5):97-103
二分思维是一种对立性思维,它忽视或掩盖二分双方的互动和勾连,将二分的双方对立化了。在间性思维中,不再有主客的对立和隔绝,间性思维主张接纳他者、客体,把他者、客体当作与自我、主体一样的平等的伙伴。间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关联性思维,关联他者意味着承认每一个人都有按照他自己的价值和计划行动的权利,表达了主体之间的沟通性,抛弃同质化和对差异的否定态度。间性思维也是包容性思维,包容性内在地蕴涵了差异性,包容对差异的尊重,也就是对多元性、多样性的尊重。要关联他者、包容他者,必须要解放他者,要敞开心扉、彼此开放,要相互信任,主体双方要努力在对方身上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互补点。主张超越二分思维,走向间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