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奥运军团再次续写辉煌。中国健儿身着领奖"龙服",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听雄壮嘹亮的国歌奏响,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是多么庄严与神圣的一刻。但是你知道中国健儿领奖"龙服"上那个独具匠心的"龙"字是谁写的吗?它不是出自什么书法大家、名家,而是出自朝阳区一位每天在公园里写"地书"的老人——张振义之手。"十一"过后,记者见到了张老。他给记者展示了他写的  相似文献   

2.
长寿的秘诀     
《新长征》2007,(10)
一位老人在150岁生日的时候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他:"先生,你是如何活到150岁的呢?"老人回答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从不与人争论。"那个记者说:"那不可能,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食物啦、情  相似文献   

3.
正一位洋面孔,身穿印有"镰刀与锤头"的T恤,头戴写着"抗战老兵"的帽子,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因为崇拜毛主席,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不远万里来到举目无亲的中国,在担任外教的同时,他还做了许多好事,被人们誉为"洋雷锋"。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潇湘友谊奖"。这个外国人就是湖南文理学院的外籍教师——詹姆斯·艾瑞·艾金顿(James Elroy Edginton)。今年3月,记者专程来到湖南常德,采访了詹姆斯和他的中国妻子李锡玉。  相似文献   

4.
柳哲 《党史文苑》2005,(6):16-20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共产党人》2010,(11):54-54
现在,全国各地评选活动很多。有些如"十大人物"、"十佳"、"百佳"之类的评选,由于入围的人要多于当选的人,必然会有部分人落选。谁当选,谁落选,充满着悬念。当选与落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差别很大。于是,有的候选人就开始活动了。有人不仅四处活动、为自己造势,有的还打电话给记者,请记者写稿宣传他。一位记者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那位"感动XX十大人物"的候选人就用恳求的语气在电话里说:"如果能在影响大的媒体上报道他一下,他当选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为此,他一再恳求那位记者写写他。应该说,这位候选人确实不易,事迹也足以让一些人"感动",但那位记者还是没有帮他这个忙。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卸任。他于9月8日飞赴伦敦,出任中国驻英国公使。一位外国驻京记者这样回忆2005年4月5日秦刚的第一次记者会的情形:"他非常友善,发布会之后,下台跟所有中外记者一一握手。  相似文献   

7.
文叶飞  谭勇 《当代贵州》2013,(25):19-19
石阡县花桥镇北坪村的席运智是一位退伍军人,现在是村委委员。从6月12日起,他就昼夜在黑洞口水源点,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守水人"。记者在修竹掩映下的黑洞口见到了席运智,他浑身沾满泥浆,身材精瘦,一脸黝黑。此时,他刚从180多米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8,(5)
周恩来无论抓哪项工作,一向重视掌握具体数字,以"数"服人,以理服人。某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席上的一位西方记者站起来抢先向周恩来发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个提问实质上是在讥笑中国贫穷。  相似文献   

9.
启示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庭审现场一位人士对记者回忆:"董锋声音很小很小,听不清楚,低着头说话,审判长不断要他‘抬起头来’。"让这位旁听者记忆犹新的是,当法官问他是否承认那些犯罪事实时,他痛哭  相似文献   

10.
智撰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议期间,他听到一位美国记者说:“在日内瓦看不到共产党统治下几亿中国人民的悲哀和愁苦。”显然这位美国记者对人民中国怀有偏见和敌意,周恩来由此想到:应该让更多的国外记者了解人民中国。于是,即刻在外国记者举行记者招待会,放映了电影《一九五二年国庆节》,在放映过程中,全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军事新闻史上,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将军,是一位独特的人物。新华社60多年的历程中,大记者不乏其人,集将军和记者身份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人。 昨日的新闻,就是今日的历史。从邢台地震到1998年中国大抗洪,从人  相似文献   

12.
李伶 《湘潮》2007,(11)
他是我军首次授衔的将军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双重军籍、双重党籍的"双籍将军"。他是国际主义战士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越友谊的传奇纽带。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他在弥留之际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对得起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却对不起我心目中的那个中国女人。"他的半身铜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党史记者,我特别留意党史人物和故事.一次,我单位一位离休老干部和我讲起百岁老人陆久之的故事,并建议我去采访.他告诉我:"陆老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神秘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他过百岁生日时,我还向他敬了酒.  相似文献   

14.
唐春元 《党史博采》2014,(10):14-19
毛泽东一生接受过不少外国记者的采访,其中数得出名字的美国记者就不下8人,但在毛泽东眼中位置最重要、关系最密切的是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这三位美国记者。他们之间的友谊长达几十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许多秘密信息,竟是通过他们的笔传达给世界的。在毛泽东的眼中,这三位美国记者能比较客观公允地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信赖的朋友。所以,他对这三位记者也能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经历和家庭,谈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未来。正是借这三位美国记者的笔,毛泽东最早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状况,特别是他本人的经历、生平和思想介绍给了世界,从而使世界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了初步的比较客观的了解,消除了一些政党、组织和个人对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范长江是继首位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首位进入延安的中国记者。1937年2月9日晚,毛泽东在延安与范长江彻底长谈,还于一年后亲笔写信,感谢范长江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贡献。1970年10月23日,河南确山县"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在一口井中发现了范长江的尸体,一代新闻巨子61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6.
正记者与杨建秋因采访相识,屈指算来,至今已有20余载。最近,他写了一篇长文,名为《走出山村的路》,请记者"审阅指正",又坦言,虽然他人早已走出了山村,心却没有一刻挪移。当年,正是在故乡贫瘠的山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19年9月,杨建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纪念章。同月,《中国记者》杂志在"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栏目,  相似文献   

17.
正贝特兰是一位在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他曾两次到陕西采访,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经过。毛泽东曾亲自接见他,他们之间的谈话还被收入到《毛泽东选集》中。贝特兰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记者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报导西安事变的经过贝特兰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在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学意大利文,后来到伦敦新闻界工作,加入了英国工党。1936年1月,他来到中国北平工作,任英国工党机关报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最早报道中国革命的记者之一。他作为到陕北苏区采访的第一位外国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和《西行漫记》等作品的独特视角,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中国革命。他以记者的实证精神,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主张,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极力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旭 《共产党人》2014,(8):42-43
正"韩师傅,您现在在哪里,有位记者想采访一下您。""我在矿务局社区广园综合楼这安大门呢。""那您先忙着,我们这就过去找您。"挂掉电话,南街街道工作人员黄秀芳带着我们向矿务局社区走去,老远就看见几个穿着工作服的人在社区门口忙活着。韩全德个头不高,干起活来却干脆利索。记者刚上前跟他说了几句话,就有一位社区居民过来找韩全德,韩师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材料的高污染、高能耗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研发节能降耗替代品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只是做了所有科研工作者都能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说的。"记者见到郭忠诚时,他谦虚地说道。然而,经过深入采访,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别样人生展现在记者面前。几经雕琢终成器郭忠诚出生在曲靖市陆良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年幼的时候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起早贪黑苦工分。"那个时候上大学是根本不敢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