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策略中,有人把"烤鸭外交"和"乒乓外交"、"茅台外交"一起称为他的"三大外交策略"。他的"烤鸭外交"的经典之作就是当年他曾专门用烤鸭宴请秘密访华的基辛格一行。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曾刊载一件名人轶事,至今难忘。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3月,他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鉴于此,周恩来前往黄家拜访,诚恳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仍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比自己大20岁的老人,回答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  相似文献   

3.
正安徽省巢湖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巢湖三上将"的故乡。"巢湖三上将"指的是解放军开国上将李克农和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他们三人和周恩来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克农:曾使周恩来化险为夷李克农作为中共和人民军队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与钱壮飞、胡底曾被称为我党情报工作的"前三杰"。李克农很长时期内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备受器重,两人在漫长的交往中也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6月27日,周恩来侄儿、国防大学原政治部主任周尔均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作报告,展示了自己珍藏的一封邓颖超的亲笔信。邓颖超在1954年1月写给周尔均的这封信中提出"三个必须"。"三个必须"代表了周恩来、邓颖超对亲属的意见,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嘱咐"同志侄"不要辜负共产党员称号周尔均的父亲周恩霔是周恩来的堂弟,1930年末至次年初,周恩来、邓颖超曾秘密住在周恩  相似文献   

5.
<正>周恩来同志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精神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对周恩来同志有着各种各样的敬称,包括"一代伟人""一代天骄""一代明相、万世楷模"等等,但其中最深刻也最质朴的称谓是"全党楷模"。2009年4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瞻仰淮安周恩来故居时就曾充满深情地说,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学习他的崇高  相似文献   

6.
正周恩来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从青年学生到大国总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曾10次踏上哈尔滨这块黑土地,这里留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光辉一生深深的印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当周恩来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他就曾来到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毕业,"为了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的他决定赴日求学。出国前,借去铁  相似文献   

7.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他的尸体火化后,骨灰没有保留,而是撒向了中国的山水之间。后来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逝世后,骨灰也是撒到大海上。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曾数十次采访过参与撒周恩来骨灰的四个人中的三个,知道了很多内幕。担心民众搜集周恩来骨灰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丈夫逝世当天。即向中  相似文献   

8.
三立同志: 来信收到.你们已参加革命工作,非常高兴.你们离开三福旅馆的前一日我曾打电话与你们,都不在家,次日再打电话时,旅馆职员说你们已经搬走了.后接到林亭同志一信,没有提到你们的"下落".本想复他并询问你们在何处,却把他的地址连同信一齐丢了(误烧了).你们若知道他的详细地址望告.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分管外交工作26年,直到他逝世,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对日外交,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典型"。"灵活性":多领域、多层次的互动发展1949年,周恩来曾说,"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但是现在还做不到"。周恩来担任总理职务2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兼任外交部长,为新中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能词善赋,诗词境界高远雅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他写下的众多气势磅礴的诗词中,曾流传着三次与柳亚子唱和的佳事。 风流辞赋《沁园春》 1945年8月22日,毛泽东由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就在毛泽东抵渝的第三天,柳亚子到他住地拜访,首先面呈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卡尔系指卡尔·马克思,中山指孙中山)。同时,提出索要毛泽东的诗稿。9月6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等去柳亚子寓所回拜,以旧  相似文献   

11.
崔丹 《党的文献》2016,(6):96-103
1949—1956年间,上海旧职员对中共的政治认同经历了一个嬗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彷徨与观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接受与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支持与拥护。旧职员政治认同的形成与中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共坚持从关照旧职员的物质利益出发,时刻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效,激发出了旧职员的强烈爱国情与自豪感,使他们积极参加认购公债、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社会运动。在此过程中,旧职员逐步加深了对新生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上海旧职员对中共政治认同的嬗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执政党刚柔并济,运用多种手段帮助旧职员群体形成适应新政权要求的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旧职员在参与社会实践,面对外界环境时不断认知、学习和调适自我,努力接受和融入新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徐柏龄 《党的文献》2018,(3):112-116
周恩来十分关心中国的民航事业,他批示的"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三句话,是中国民航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原周恩来总理专机机长徐柏龄,他深情回忆了周恩来关心民航事业,带领中国民航飞向世界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了他与周恩来的相交以及在远航非洲过程中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现将采访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剑钧 《党史文苑》2001,(1):39-42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他很高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周恩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非常关心和爱护徐海东,徐海东也十分尊敬周恩来。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为后人颂扬。在陕北苏区,周恩来极力支持徐海东解决红二十五军所谓"反革命嫌疑犯"的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命令徐海东:"红十五军团要迅速开到商州一带",援助东北军和西北军。临走时…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5,(4):35
周恩来的举轻若重,贯穿了他的一生,既体现在他处理革命、外交、经济、政治、军事等重大问题上,也体现在他处理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上。郭沫若曾称赞周恩来:"思考事物的周密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如电火行空"。周恩来为了让毛泽东集中精力思考战略性和理论上的重大问题,把大量精力放在处理具体事务、具体问题上。有一次,一位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问周恩来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1959年1月,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恩来从12岁离开江苏淮安,就一直没有再回过故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维护和促进国共合作曾三次到延安的经历,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迎接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果实,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采纳了美国大使赫尔利的策略,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给延安连续发了3封电  相似文献   

17.
旧职员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各科层制机构中(机关、学校、公司等)留存的职员群体。新中国成立初期,聚集在上海的职员约5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旧职员。为获取其政治认同,共产党对该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成功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以优良作风鼓舞旧职员,激发其爱国热情;以丰富内容武装旧职员,提升其政治素养;以强力制度保障旧职员,维护其基本权益;以灵活方式教育旧职员,促成其对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作为向导和随行翻译,协助埃德加·斯诺完成了名噪全球的《西行漫记》的采访工作;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半官方外交领导者之一;他曾被指定为同秘密来访的基辛格谈判的三人小组成员。新中国外交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都与他有关。他是深受周恩来赏识的外交才子;他曾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为"我见过的最有能力的人民公仆之一"、"值得信任的朋友";而他的老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感叹:"这个人,整个生命都用在外交上了。"○○○○○○○○○○○○○○○○○○○○○○○○○○○○○○○○○○○○○○○○○○○○○○○○○○○○○○○○○○○○○○○○○○○○○○○○○○○○○○○○○○○○○○○○○○○○○○○○○○○○○○○○○○○○○○○○○○○○○○○○○○○○○○○○○○○○○○○○○○○○○○○○○○○○○○○○○○○○○○○○○○○○○○○○○○○○○○○○○○○○○○○○○○○○○○○○○○○○○○○○○○○○○○○○○○○○○○○○○  相似文献   

19.
《先锋队》1999,(9)
邹韬奋于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中,庄严地接受他临终的书面请求,追认他入党。其实,邹韬奋并不是在生命最后一息才向党表达赤诚向往之心的。追随共产党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早已选择的道路。此前他还曾三次口头提出入党申请。第一次是1938年在武汉,邹韬奋一面主持生活书店和《抗战》三日刊,一面积极参与救国会的工作。蒋介石曾亲自找他谈话,国民党许以高官,遭到邹韬奋的拒绝。他要求救国会党组书记钱俊瑞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在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当面向周恩来提出…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1940年他就预见到他将在未来的新中国国家政权中扮演总理角色。●第二次,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他预言,国民党挑起内战必失去人心,失天下,共产党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建设新中国。●第三次,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政权迟早要垮台。苏联的经济很僵化,停滞不前,民族矛盾复杂,最终要出大乱子。“苏联帝国最终要瓦解”。这是曾长期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先后担任过周恩来的警卫、副官、秘书、卫士长的老红军何树英同志的回忆:我1940年5月4日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一星期后随他由延安奔赴重庆,以后历任副官、秘书、卫士长。周恩来无疑是一位鞠躬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