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8月12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呼吁制裁叙利亚石油、天然气产业,要求欧洲、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大国“配合”,不购买叙油气或不向叙出售武器。8月18日,奥巴马签署总统令,宣布对叙实施石油制裁,禁止与五家叙能源企业进行商业交易,不准进口叙石油和石油产品。9月1日,希拉里在巴黎“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上呼吁欧盟赶快行动起来,对叙利亚的能源部门实行严厉制裁,断绝其资金收入。  相似文献   

2.
叙利亚动荡的特殊性及其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亚非纵横》2012,(2):18-22,59,61
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爆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动荡和变革。随着时间推移,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相继从“革命”阶段进入“后革命”的重建、调整、震荡期。但叙利亚危机“高烧不退”,乱象四起。自阿拉伯国家联盟从叙利亚撤出观察团后,叙局势继续恶化,逐渐演变为阿拉伯大变局中的特殊个案。本文试图对叙危机特殊性及其危而不倒的原因进行初步剖析,为预测叙未来政局走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美国的制裁是叙美关系演变中最主要的破坏性因素之一。 80年代 ,在制裁的阴影下 ,受美苏争夺、阿以冲突 ,特别是黎巴嫩问题的影响 ,叙美关系以冲突与对抗为突出特征。以第一次海湾战争为契机 ,叙美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并在重新启动后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平稳发展。但美国行政当局与国会的对叙策略不尽相同 ,美国对叙利亚的政策在合作与制裁之间摇摆 ,其核心因素之一是恐怖主义问题。“倒萨攻伊”战争以来 ,叙美关系急剧恶化 ,制裁因素再度“发酵”。  相似文献   

4.
正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叙境内的库尔德政党成为其主要政治反对派。叙危机爆发前,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主要目标是寻求叙政府对库尔德人的民族认同、获得宪法认可的少数民族权利与地位、消除种族歧视和推动民族自治。但是,由于历届叙政府在库尔德地区实施的严格监控政策,叙库尔德政党本身的合法地位并未获得叙政府的认可,其推行的政治运动亦成效甚微。对于叙利亚库尔德人而言,叙危机的爆发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1996年8月10—12日,土耳其繁荣党主席、新总理埃尔巴坎不顾美国的反对,对伊朗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随后,叙利亚总理祖阿比也率领经济代表团访问了德黑兰。在美国有关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颁布不久,土耳其和叙利亚主动与伊朗“亲近”,主要是从各自的政治和经济需要出发,彼此结成某种联盟的可能性不大。但此举却使正向伊朗高举制裁大棒的美国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纷纷扬言要对土耳其也实行制裁。然而,鉴于土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在美国地区战略中的重大价值,以及叙在美国倡导的中东和平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处于大选关键阶段的克林顿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巴沙尔执政后 ,为扭转不利于叙利亚的中东时局 ,调整了叙利亚对本地区的政策 ,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 ,加强与本地区大国的合作。伊拉克危机爆发后 ,叙利亚逐步卷入其中 ,先是对美国“倒萨”采取不合作立场 ,继续推进与伊拉克的和解 ,继而又在安理会表达强硬的反战立场。其用意则是借力伊拉克问题 ,凸显阿以冲突。伊拉克战争期间 ,叙美矛盾激化 ,导致叙利亚地区政治环境转趋恶化。虽然巴沙尔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使紧张的叙美关系暂趋缓和 ,但伊拉克战争后 ,叙美分歧依旧 ,叙以僵局、黎巴嫩问题等仍将是巴沙尔政府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第五年,俄罗斯正式出兵叙利亚,成为打击“伊斯兰国”的重要力量。通过军事行动,俄罗斯成功阻止了恐怖活动的进一步蔓延、提升了自身国际影响力、在困境中绝处逢生。当前,中东地区矛盾依旧纷繁复杂,多方势力持续深度博弈,俄罗斯两次宣布从叙利亚撤出部队,展现了其军事-外交联动运用的“巧实力”,获得了战略红利、实现了部分既定地缘政治目标。然而,俄罗斯长期介入叙利亚与美国及西方展开地缘博弈,对其国家振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叙利亚持续动荡的局势及域外大国的深度介入,使俄罗斯虽两次宣布撤兵,却从未真正撤出,围绕叙利亚及中东地区主导权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还将在各大国间反复上演。随着普京开启其第四个总统任期,俄罗斯在解决叙利亚危机、破除西方制裁、振兴国家经济等问题上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这需要普京和俄罗斯精英阶层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欧盟对“这些国家”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  所谓“无赖国家”是指美国国务院认定公布的所谓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它们是伊朗、叙利亚、朝鲜、古巴、伊拉克、利比亚和苏丹 7国。近年来 ,西方国家从其自身需要出发 ,不断松动对这些国家的全方位遏制与严厉制裁政策。特别是欧盟国家明显加快对其中大部分国家的政策调整步伐 ,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重要影响。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政策调整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 )与其中大部分国家进行多层次政策对话与磋商。从 1 998年开始 ,欧盟每年与朝鲜举行一次关于人权、核开发及地区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2024,(1):5-26+136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欧盟力量格局的调整变化:德国榜样影响不再,做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在危机应对上从过去的领导者沦为跟随者;“大西洋派”占居主导地位,“欧洲派”失势,德国对美全方位依赖加大;法国对欧盟牵引力下降,德法轴心缺位,中东欧和北欧国家声势上扬;欧盟委员会相对于其他欧盟机构及成员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主导对俄制裁,突破禁忌更多参与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助推欧盟经济政策“地缘政治化”。这些变化将增大欧盟内部纷扰,弱化欧盟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欧盟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0.
房乐宪  王玉静 《现代国际关系》2024,(2):42-59+138-139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盟已先后发布十二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其过程经历了迅速升级、突出能源领域限制、打击规避制裁行为三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能源、运输、贸易、技术等领域,规模和力度不断升级、重点领域措施日益扩展细化,并将制裁扩展到第三方国家。欧盟制裁给俄造成了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直接冲击。然而,其成效也愈发受限,主要制约因素涉及欧盟的内部掣肘及其能源困境造成的软弱性、俄罗斯对制裁的适时应对及其经济社会韧性等。  相似文献   

11.
自从欧盟确立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以来,危机管理及其能力打造是其主要内容。最初欧盟把军事能力建设置于优先考虑方面,着力建立欧盟的快速反应部队,应付欧洲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危机与冲突。但是实际上,由于欧盟军事能力有限,限制了其对危机与冲突的军事反应,其危机管理能力更多地是体现在民事行动反应上,而且危机/冲突后的重建,则是在维和部队的帮助下,依靠民事人员进行。欧盟民事行动的数量增加、地理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展示着欧盟的“软”实力,并与欧盟的“硬”实力相互促进,为欧盟力图成为国际格局中一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欧盟的民事危机管理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极大地影响着欧盟民事危机管理的反应速度和成效。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叙利亚与美国关系长期冷淡,海湾战争后叙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九一一事件后,在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中,叙美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和由谁主导反恐斗争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叙利亚坚决反对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但在美国的压力下给予了一定合作;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结束了“叙黎特殊关系”,叙利亚处境较为孤立;未来叙美关系仍将在合作中存在根本性分歧,但继续保持合作。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26日,人们寄予高度期望的美叙日内瓦首脑会谈未能打破僵局,以色列决定单方面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叙利亚面临艰难抉择,中东地区局势可能朝着恶化方向发展。一叙以和谈始于1991年马德里和会,问题的核心是叙利亚如何收复在1967年6月5日战争中失去的戈兰高地。1994年,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经过与叙利亚长期、艰苦的谈判后表示,以色列将撤到“6·5”战争前的控制线,“条件是叙利亚必须满足以色列在安全、关系正常化和其他问题方面的要求”。拉宾遇刺后,佩雷斯总理也承认有这个被称之为“美国人口袋里的拉宾承诺”。后因以色…  相似文献   

14.
韩志斌 《西亚非洲》2005,38(4):12-16
叙利亚与黎巴嫩“特殊关系”的成因有四:安东·萨阿德“大叙利亚民族主义”的影响;共同的地缘、历史基础;泛阿拉伯生义、反殖民主义和反以色列的深层意义;黎巴嫩国家结构、民族构成和教派分布的镶嵌性特征。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的原因同样有四:泛阿拉伯主义动量的消失;美国单边主义与国际社会的压力;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处理中东地区国家关系和大国关系时的务实态度;黎巴嫩民众对叙利亚认同感的缺失。叙黎“特殊关系”终结已是不争的事实,将会对中东混乱的政局造成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叙利亚库尔德问题,是指叙利亚库尔德人寻求民族自决、政治独立或者自治的问题.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约为200万,人口数量仅次于阿拉伯人,约占叙全国人口的10%,是叙最大的少数民族.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主要居住在叙利亚与土耳其的边界地区,如伊夫里(Afrin)、库巴尼(Kobani)和杰兹拉(Jazirah)地区.另外,大马士革和库尔德山(Kurd-dagh)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6.
乌克兰危机是2014年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出大戏,从“二月政变”、亚努科维奇出逃到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从乌东局势恶化到马航坠机,从西方全面制裁到俄罗斯“反制裁”,剧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至今不断发酵演绎,未来前景仍不明朗。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2014年以来俄内外形势的变化。从时间的纵轴来看,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国运”既有剧烈的短期影响,亦有深远的长期影响。本文拟从外交、经济与内政三个方面分析乌克兰危机对当前俄罗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刘建伟 《国际观察》2016,(1):135-146
为塑造强大有效的国际行为体角色,欧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愈加频繁地发起对外制裁,并在该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本文以制裁决策为切入点,首先探讨欧盟对外制裁决策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其在《里斯本条约》之后的最新发展与调整,然后分别从欧盟对外制裁理念、欧盟制裁中的美国因素以及利益—价值权衡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欧盟对外制裁决策的主要因素。随着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重要的行为体,对外制裁在其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将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大事综览     
2011年10月大事综述如下: 一、中俄否决叙利亚决议草案。4日,一份由法国、英国、德国、葡萄牙四国联合起草并得到美国支持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草案对叙当局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要求叙政府立即停止一切暴力镇压活动,呼吁叙建立一个无暴力、无威吓、无恐惧和无极端主义的环境以开始新的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因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为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而对俄罗斯施加了巨大压力。随着局势的不断升级,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更加严厉,新一轮制裁推出后,俄罗斯也实施了报复性的反制裁措施。制裁战是把双刃剑,使双方都受到巨大损失。同时,制裁无益于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0.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之父”让·莫内曾预言:“欧洲将在危机中建设起来。”可以说,欧洲一体化实际上就是不断克服危机的进程。迄今为止,欧洲在其一体化进程中先后发生过法国拒绝欧洲防务共同体、“空椅危机”、丹麦否决《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欧盟对英牛肉实施禁运、爱尔兰否决《尼斯条约》以及法、荷公投否决《欧盟宪法条约》(又称“制宪”危机)等六次危机。回顾这些危机,总结欧洲危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将有助于加强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