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增值的主体。实现国有资产增值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架构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增值目标相适应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利益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建国初期承袭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必须有清晰的产权.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一直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权的模糊性,产权的不可转让性和产权的残缺性。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因此,国企改革首先要明晰国有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3.
1.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着重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等方面,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所有者职通知经营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要处理好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和谐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部分企业长期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所有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顽症。其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和谐、财产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为此,本文提出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占有使用权和监督管理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观点,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立法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资产数额巨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国有资产立法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我国国有资产立法要综合考虑立法名称、立法目的和立法地位的问题,应当遵循效益、公平、权义责相统一的原则,要明确产权关系,重点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深圳市国企改革中产权管理、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可看出,贯彻十六大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资产经营公司要实现从管理国有企业向管理国有资产转变,国有企业要实现从经营国有资产向经营企业转变,国有企业员工要实现从"企业人"向"市场人"转变。同时,要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业务重组、资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推行企业管理创新,并认真解决妨碍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产生的必然性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据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和关键是明确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主体,即明确国有企业的国家股权由谁行使。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国有资产在理论上出资者明确,实际上出资者含糊的状况,做到产权明晰,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从全民所有制的法律性质来说,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无数个人组成的“人民”无法直接行使国有资产产权,只能由国家在名义上代表人民行使财产所有权,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和投资主体。政府面对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不可能直接委派数以万计的人担任出资人代表或董事,为此在法律上必须为企业创设一个国有资产的拟制主体,即人为创设的不同于政府这一出资人的代表并且行使所有权的投资主体,由此便产生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因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0.
公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社会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设计和构建乃产权机制在宪政层面上的外化及展开,故此,产权机制的探讨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管体体制的评判及完善具有参照意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合理设计在于把握产权理论实质的基础上揉和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种运行机理,在主体体系、客体体系、权力机制和责任机制四个方面完成一种独特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1.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着产权模糊、管理混乱、配置不公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资产购置,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有企业要把握住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坚定不移地坚持《决定》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精神,全面理解《决定》关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正确认识《决定》关于混合所有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论断,逐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认真研究《决定》关于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坚持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在新世纪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企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教授最近指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中,企业作为主体最大的问题是产权关系。要适应市场经济,产权关系必须实现四个优化。一是优化产权结构。讲公有制为主体要从质和量两方面看。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5.
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出资人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有产权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产权相关说"和"产权无关说"。本文回顾和评价了围绕国有产权和国有经济的各种观点,指出"出资人到位"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前提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责、权、利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明确“谁”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确立真正负责任的责任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环节;对国有资产必须实行分类改革,不宜采取笼统单一的改革模式;要明确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责任,并赋予必要的改革自主权;要按照国有企业的属性,规范国有企业的股票上市。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述有四大突破:产权突破、管理方式突破、体制突破、产权界定突破。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采取三层次模式还是两层次模式;如何建立对国资委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确定国有资产管理范围等。  相似文献   

18.
深化国企改革要求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从管国企到管资本的转变,以"管资本"的方式带动国企的转型,带动国有企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与机制创新。实现政企的真正分开,实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与产权变革的匹配。深化国企改革,实现其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的科学化,政府要敢于担当,冲破利益束缚,实现有效产权保障、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企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缺少一个既对“国家”这个抽象的所有者负责又真正地关心国企生存和发展的具体“老板”——国企的所有权主体机构。如果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设立和塑造一个既严格地对“国家”这个抽象的所有者负责任,又能象私营老板关心自己企业那样关心国企的所有权主体机构,那么,国企所存在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要解决国企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那些实质性的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切入点。 一、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  相似文献   

20.
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存量资产要明晰产权,不能流失。增量资产应以产权改革为基础,实现产权明晰化和股权多元化,完善股权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