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伟 《理论月刊》2003,(11):99-100
高校在新世纪培养新型文科人才,必须紧扣文科的三大学科特点,即社会性、方向性、灵活性,瞄准文科人才的市场取向,实施四大教育,即特长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通才教育,培养特长显著、善于创新、个性鲜明、应变灵活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文科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当今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困惑与烦恼,以及学校心理辅导师资队伍现状,尝试性地从"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关注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与更新、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合理奋斗目标的定位"三个方面,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作为毒品使用的易感人群,国内外皆注重针对其的毒品预防教育。相比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国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以"6·27"工程为抓手,具有源头预防以学校为主阵地、运作方式自上而下、治理机制采用社会联动形式、实践创新百花齐放等特性。为使中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国家应从构建毒品预防长效机制、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并重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指出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内容方面 ,他主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邓小平理论教育、理想教育、法纪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等 ;强调进行青少年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从少年儿童抓起、分层次进行教育 ,既要热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 ,坚持自我锻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等原则。研究和学习这些论述 ,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志良 《理论月刊》2005,(6):162-165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社会道德环境日益复杂,必须把培养道德能力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社会全面转型与多元价值的并存、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盛行、信息多样化与道德的困惑等三个角度说明了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道德能力的增长、道德教育的复兴与意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对道德能力的新认识等三个方面论证了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重视发展小学、中学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打好人才成长的基础。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近期,民盟北京市委针对当前青少年的创新教育环境进行了调研,并举办了民盟北京市委"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论坛,为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孝德可以分解为"孝心孝行、互学共赢、家庭和谐"三项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对照指标逐一分析当代青少年的表现,结果发现:目前多数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孝心孝行,但是也有少数青少年自私自利;青少年既有同父母交流的愿望,希望父母了解自己的需要,又有挣脱家庭约束的愿望,同家长的交流不畅;青少年对于和谐家庭有一定的理解和体验,对自己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的满意度较高,但在幸福家庭的主要标准上与长辈看法不一。最后,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孝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青少年群体身份认知、群体社会认知与组织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发现,青少年组织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培育青少年组织认同意识,可通过构建群体身份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身份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社会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的同伴教育体系,以打牢组织认同意识培养的潜在基础;建立活动化教育策略体系,以丰富青少年组织认同过程体验。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作为地道的"数字原住民"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网络使用问题也逐渐突出,而学校目前作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承担主体,是网络素养教育中最为基础、重要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从青少年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切入,通过梳理英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等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并提出建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寰 《思想战线》2013,(Z1):241-244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色的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目标。本文从分析"双师型"师资的现状与问题入题,着重从建立培养基地;研究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机制等方面论证,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11.
李勃 《中国青年研究》2012,(4):105-107,113
在青少年的礼仪表现方面,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着因民族差异性和个性差异性而表现的种种不同。就教育根源而言,西方传统上奉行绅士教育或称贵族教育,着重于培养社会精英;而我国几千年来奉行君子教育,惠及大众。本文拟比较中西方礼仪教育的经验,希望对当代青少年礼仪培养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民生工程。以"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切入点,以"创业实践教育"为研究内容,通过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成果的量化考察及其内容的质化分析,对当前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旨在为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构建以及创业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研究参考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杰 《青年论坛》2004,(1):40-41
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年来 ,我们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 ,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专业人才需要的背景分析以及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指出目前国内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多样与统一、培养与需求、理论与实践三大矛盾。提出了应以旅游业发展为机遇,以“三个面向”为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突出重点专业方向,培养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专业与特长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社会严重的青少年道德问题,以及比较高的青少年犯罪率,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兴起并受到重视。到了上个世纪末,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成为北美地区道德教育的主流。什么是品格教育呢?著名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以及美国教育资源信息库给出了定义:品格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强调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实践直接系统的价值观念。它涉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品格发展等多个方面。作为对20世纪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品格教育吸收了20世纪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流派的经验和教训。一方…  相似文献   

16.
邢莉 《青年论坛》2009,(1):44-46
通过对于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研究,找出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分析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找出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实现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正确导向,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与家人的交往、课余时候(玩)、学生的烦恼和担忧、自我期望四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生活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日青少年在自我评价、对健康的关注、集体意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遇到困难时中日青少年都愿和父母商量,但与祖辈的交流都不多,两国青少年的烦恼、担忧都集中在学习上。比较还显示,中日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以及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民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其他国家,美国公民教育探索与改革发展的时间较长,教育经验更为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美国已构建起以"国家—社会—学校—社区"为主的支持体系,为开展公民教育提供政策立法、资金资助、项目组织、学校教学和舆论引导等各方面的支撑和保障。美国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公民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公民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是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的现实要求.实践证明,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在制度依据、理论积淀、实践探索等方面具有可行性,但需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指导思想,又遵循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还要加强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死亡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最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死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风起云涌.在这一运动中,托马斯·利考纳无论在理论建树还是实践推行上,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一位.针对美国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实.在批判"个人主义"和"价值澄清"理论的基础之上.利考纳阐明了"品格教育"的意义、内涵及途径.这对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