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颖 《法制博览》2023,(16):56-58
在行政法领域强化公共空间隐私权保护工作,对于推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立法部门有必要针对当前行政法中的真空地带,以最大化保护公共空间隐私权这一合法权利为出发点,对行政法保护策略进行完善。本文在对公共空间隐私权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共空间数据使用原则与行政保护体系的完善两个层面,探讨了行政法对公共空间隐私权的保护策略,以期能够强化公共空间隐私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李北方 《南风窗》2007,(20):83-84
公共空间不断扩展《南风窗》:自从中国确立市场经济道路的改革以来,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各群体之间共识的增多和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您对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的公共空间的发展有何评价?  相似文献   

3.
胡家源 《南风窗》2007,(7):54-55
成为城市稀缺资源的公园,日益被赶来“搭便车”的高档楼盘密集包围。如果搞定政府相关部门便可以买地建房,房地产商自然不愿为公共用品买单,卖公园的远远多过建公园的,更何况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主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重塑公共空间的努力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迎头赶上信息化潮流,也有必要从头积累新公民的气质修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获得了长足发展,引起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它们对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涉及到中国公共外交的缘起、发展历程及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与制约因素、中国公共外交实施体系等诸多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公共外交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少矗 《南风窗》2014,(8):59-60
"广场舞大妈"和居民的冲突,是中国在"城镇化"背景下全面迈入陌生人社会后,因缺乏契约精神,对公共空间划分的权利之争。在中国的社会空间中,原本已经"退"下来,看起来对社会走向不会产生影响的大妈们,在聚集于广场跳"广场舞"后,突然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她们因为在广场上制造噪音,频频地与那些休息权、正常居住权受到严重干扰的居民产生冲突。这一冲突似乎无解。  相似文献   

7.
王伟华 《国际展望》2013,(5):132-136
2013年7月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沪举办"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对公共外交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外来的概念,但“公共空间”却不完全是外来的。村头的大树下,井口旁,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往往是升斗小民自然而然的聚会场所,虽然所谈大多是生老病死、年景收成、家长里短、男男女女、流言飞语,但这毕竟是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化和战略层级的提升,中国为非洲提供的区域公共产品从大量基础设施发展为软、硬公共产品兼而有之的双轨驱动模式。当前,非洲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供需缺口巨大、供需不匹配和西方大国"私物化"倾向等问题,同时非洲自主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意愿提升。中国对非提供区域公共产品仍面临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如何保持可持续性、中非发展战略能否精准对接、大国竞争恶化中国舆论环境等挑战。中国可以通过将自身发展经验与非洲发展战略精准对接、提升非洲自主能力以及加强三方合作等方式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上海世博会则是我国集中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举办世博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及自信和包容的大国智慧,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世博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媒体的肯定与赞誉。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有必要对世博公共外交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5,(1)
<正>2014年12月11日,两名中国乘客大闹亚航客机。稍后,网上又传几名中国女子在飞机上大打出手的丑闻。在火车、地铁、公交车等相对密闭的公共空间里,这类暴力冲突早已屡见不鲜。公众将此类闹事者归咎为"没有教养"、"素质太差"等,这批评是对的,但还不够。其实,我们人人都有暴力倾向,即"攻击性热情"。在人类90%以上的进化历程中,我们都是爬树摘果或茹毛饮血的动物,人类有文明才不过几千年,"动物本能"比所谓"文明教养"更深刻、更直接地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展公共外交,以便增进外国社会公众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就开展公共外交与建设国家软实力的关系,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必须克服的思想观念障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兵 《南风窗》2008,(23):90-92
文化保守主义与左派学者,在文化民族主义这个议题上令人惊异地殊途同归了。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由于无法推动公共空间和民间社会的成长,最后极可能限制了其发扬中国文化的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正当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冬,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得了重要提升。尽管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目前仍处在建设和磨合中,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对外援助事业随国际、国内形势而变化。近年来官方对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视不仅促成中国对外援助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为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奠定了理念基础。中国为发展合作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实践不断丰富:一是基于本国成功经验而开展的减贫国际合作成为重要公共产品,二是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合作方式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三是借助三方合作更好地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四是持续加强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中国对外援助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经济、技术实力有限、援助项目可持续性不足、受援国国家治理与互不干涉内政之间协调困难、国际发展合作的话语权有待提升等挑战。未来,中国应注重从制度建设、资金筹集、可持续性提升、受援国能动性发挥、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做更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7.
徐瑗  何蕴琪  张银海 《南风窗》2011,(25):40-41
电视所能构建的真正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有别于网络上碎片化的、互动上不对等的讨论,也有别于日常矛盾各方的争执,这种讨论,意在营造一种理性、宽容、多元和有序的公共场域。在中国,电视是制造明星最优质的平台,而最容易成为明星的,除了电视剧里的演员之外,就是各类新闻和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从最早的水均益、崔永元、杨锦麟到后来的李湘、何炅以及白岩松、柴静,再到今天正在日益走红的孟非与骆新,主持人走红的路径和风格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电视受众趣味的变化。孟非与骆新因为《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孟非和骆新都一跃而成全国流行的当红主持,在这之前,他们都是地方电视  相似文献   

18.
陈和午 《南风窗》2012,(24):74-75
宏调政策基调虽然多次释放加档的信号,但两难的政策选择在中国经济抗击全球经济危机中已演变为一种常态。毕竟,踩好政策的平衡木并非易事,当前宏调政策欲松还休,实际上面临着多重压力。2012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连续9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降至7.4%,增幅创14个季度以来的新低,经济减速势头十分明显。值得欣慰的是,10月官方PMI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到临界值以上,显示制造业活动有所企稳,这给减速中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丝暖意。硬着陆忧虑消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是在周边国家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抓手是拓展人文交流。中国自身在周边公共外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解释清楚周边公共外交的理想追求、在文化层面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公共外交有着诸多误区以及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为此,中国应当勇于探索,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指明其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地方;破除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误区,创新文化沟通思维,发展共同价值观;摆正心态,优化周边公共外交的整体布局,壮大公共外交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读者     
《南风窗》2008,(4):10-10
不能止于反思(2008年第3期《假如疫情重来》)SARS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认识。而至今国人还没有很好地树立对公共空间的爱护意识,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对破坏公共空间者进行有效管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