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2.
山石 《天津人大》2006,(4):44-44
近日,有机会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实现了积久的夙愿.站在先生的故居前,自然想到先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贡献.在大学念书时,就酷爱先生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我的毕业论文也与鲁迅杂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为周海婴的身体很好,每次有鲁迅先生的纪念日,都会有人请周海婴出来说几句,有他在,好像就可以睹人思人,寄托一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没想到人说没就没了,一看新闻,周先生也活到了81岁,算高寿了。很多年前,做过一次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刊,还写了一篇文章,是和鲁迅先生的虚拟对话,借鲁迅先生的口,谈当下的祭孔、传统文化热等现象。记得当时就采访了周海婴,还有周令飞。也许真是隔辈像?相比其父,周  相似文献   

4.
刘慈欣作为国际著名的科幻作家,在俄罗斯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热烈追捧,也得到文学研究界的广泛青睐,成为继莫言和曹文轩之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地区的文学评论界通过对《三体》的具体分析与解读揭示了刘慈欣对科幻体裁的开创性贡献,并以《赡养上帝》等为例进行东西方文化对比,阐释了刘慈欣作品中深蕴的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由此可以看出,刘慈欣风靡俄语地区,既因为他所思考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也与其作品中的民族文化魅力密切相关,而他对俄苏文学艺术的至诚热爱、对俄苏科技发展水平的熟稔以及他纵横恣肆的科幻能力,架起了他与异域读者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李霁野先生还健在,他今年就115岁了。很多人听闻过李霁野先生的名字,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之不详。李霁野先生1904年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1924年李霁野先生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安德列夫的《往星中》,由鲁迅创办的未名社出版,由此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为未名社成员,一直追随鲁迅从事进步文学的翻译、创作和出版。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25日和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4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化伟人,特发表张国光同志这篇文章,文中提出鲁迅对孔子一褒一贬的观点,对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来,道家思想的伦理观、人生道德和修养理论不同程度地被其他学派所接纳,被不同阶层的人所实践。鲁迅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一比喻。  相似文献   

8.
译经意识:鲁迅的直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鲁迅的序跋、书信、杂文等的基础上认为,鲁迅在翻译实践中所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深层原因在于他的“译经意识”,即要以古人的严肃的译经态度来翻译域外文学艺术作品。本文主要探讨了鲁迅的“译经意识”的由来、历程和意欲产生的效应,从中可以看到鲁迅运用“直译”法是根植于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浓厚的人间情怀。鲁迅的“译经意识”与他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的关系被译界所忽略,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目前文坛上对于鲁迅先生颇多非议的现状,归纳分析出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并结合鲁迅先生当时所面临的境况及其做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鲁迅作品思想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元青  尹广明 《长白学刊》2014,(3):119-12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俄学生在大力引进俄国先进文化的同时,努力为俄国培养面向中国现实的新汉学人才,助力推进了俄苏新汉学研究;大力推介中国近现代名家名作,多角度、多渠道地向俄、苏人民展现了现实可感的中国形象;在丰富的业余生活中介绍宣传中国及中国革命,加深了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创办中苏文化协会,推动了中国文艺在俄国的传播。留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向俄国民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文化的在俄传播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们的工作成就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百年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  相似文献   

11.
肖军  邓靖 《台声》2014,(5):67-67
<正>4月2日,作为台湾光复后文化重建重要参与者、著名文学翻译家、教育家、鲁迅学生及挚友的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由全国台联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台联、上海鲁迅纪念馆协办,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当天,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吕聪敏、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朱恩涛、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  相似文献   

12.
赵畅 《观察与思考》2009,(24):56-57
11月23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病逝,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就是《红楼梦》英语全本翻译的时代。杨宪益最伟大的翻译成就是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红楼梦》120回,他们还翻译了屈原的《离骚》,并且是屈原作品英文翻译的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对鲁迅作品的海外推介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他们翻译了鲁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3.
与鲁迅一样 ,赖和也把对民族文化的反省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虽然没能像鲁迅那样形成体系 ,但仍然可以发现 ,在改造国民性、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 ,他有着与鲁迅相似的文化价值标准和文化发展观。但是 ,赖和所面临的首先是殖民地解放的问题 ,他的文化革新的出发点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 ,他有着不同于鲁迅的发见与创造。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6)
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曾走过一段较为亲密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与西方列强关系破裂,转向亲苏从而争取苏联援助成为国民党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孙中山亲欧美政策的屡次尝试及其失败、孙中山联俄的内外背景和联俄的实现、孙中山联俄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联俄,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重点考察翻译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本文以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角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即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民族文化翻译中要充分发挥翻译生态系统内外部各生态因子的作用,构建和谐平衡的翻译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孙犁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形成了对鲁迅的比较定型的阐释思路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大体可以描绘为: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待鲁迅及其作品,以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来观察鲁迅的全部文艺活动和意义与价值。他所进行的阐释工作是具有某种标本意义的,因此其有关工作中的某些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的问题也就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8):60-61
今年适逢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鲁迅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将和旗手。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瑰宝。现谨以此纪念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19.
王虹光 《理论月刊》2012,(10):92-95
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倡导用抵抗式翻译来冲击英美语言文化霸权,却忽略了弱势民族自身的能动作用。弱势民族可以利用对外翻译进行自我言说,主动地书写自我身份,谋求与他者建立间性对话关系。中国在对外翻译实践中,一方面要避免西方中心主义所造成的自我东方化,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译语文化,使得以翻译为媒的对外文化传播走向伦理。  相似文献   

20.
韩玲 《理论月刊》2010,(6):144-147
本文对俄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及时总结和吸取俄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进一步论述了其对我们加强和改革高校德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启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