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不同 不相为谋——“老欧洲”反对伊拉克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美欧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时,一些舆论偏重从经济、内政、战略等利益角度作分析。但是,除此之外,美欧之间还存在更深刻的价值观分歧,即对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看法不同,对各自的国家战略利益的看法不同。美欧本是同根同源,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一对亲兄弟,冷战时期又是盟主与盟友的关系,但是,战后几十年,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同,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有了较大的差异。“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老欧洲”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盘点2011年的世界大事 欧债危机及中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欧洲数个国家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在此危机背景下,中国是否购买或购买多少欧洲债券的讨论从未间断。中欧关系引发了国人高度关注,中国对欧关系到了需要从中美欧大博弈背景下加以审视的时候。一、欧债危机虽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但其爆发有自身的必然性。而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原因主要在于欧盟内部利益分歧欧债危机主要源于欧洲国家福利制度以及欧元区制度的不可持续。欧债危机福利制度不可持续表现为,一方面是经济长期低迷,  相似文献   

3.
高华 《思想工作》2005,(1):42-43
2004年欧洲与美国、美国与俄罗斯、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三角关系呈现出欧美关系复杂化、欧俄关系缓和化、俄美关系明和暗斗的特点。它折射出当今国际关系中多极与单极、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反复较量。欧美关系复杂化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度使欧美关系陷入空前的危机。一年多来,双方都在尽力修补因战争而加深的裂痕。德国总理施罗德再次去了白宫,欧美共同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八国峰会声明帮助中东推行民主,北约接受了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委托,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致布什第二任期当选的贺电中希望加强“法美友谊”。所以,尽管2004年的美欧关系…  相似文献   

4.
任明建 《前沿》2013,(3):91-93
中美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人权问题越来越影响着两国正常关系的发展,而很显然,中美人权分歧是导致中美人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中美人权问题的实质是两国国家利益的斗争,因此,中美人权观的分歧是多方面的,其原因也呈现出多层次性。要缓解中美之间的人权问题,解决中美人权观的分歧,需要两国政府及人民的不懈努力,这将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前,美国与法、德等西欧大国围绕这场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了严重分歧,导致美欧关系空前紧张。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结束之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分别与布什会晤,各方都表现出了改善紧张关系的意愿。显然,欧美双方均不希望看到西方盟国之间因伊战产生的裂痕继续扩大。然而,欧美之间表现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是战略性的分歧,因此,双方分歧在短时间内难以弥合。一、伊战后,法、德、俄继续联手制约美国美国宣布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伊局势并没…  相似文献   

6.
中美分歧反映出更深层的结构失调,即全球将迎来一个与其他大型经济体奉行不同体制与价值观的最大经济体。中国的独特性挑战了它的自我身份认同,也挑战了世界的原有认知。但这一特性是与中国传统共同发展的,中国文化具有与西方同等的正统性。与西方热衷于建构普世秩序不同,中国文化更为灵活、包容。在后现代,东西方有可能"思想解放",展开富有成果的对话,并能够相互平衡。尽管很少有人精通两大知识传统,尤其欧美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了解不够,但我们必须找到交流的方式,寻求新的精神秩序。  相似文献   

7.
拉萨"3·14"事件引发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持续的舆论冲突。这种冲突根源于文明的误解、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历史观的差异,并被国家利益分歧和西方新闻媒体的炒作所激化,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交锋的多种途径和渠道释放出来。现阶段,要深刻认识到西方媒体对华歪曲报道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确西方国际新闻舆论在西藏问题上的危害性和牵制性,并为随时化解国际舆论危机做好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解密的历史档案材料、回忆录等,对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有的归因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有的归因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也有的归因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性矛盾等等.就我接触到的材料看,其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文章把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怀疑和批评作为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的.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在经历了冷战后十几年的试探徘徊之后,走上了与西方合作与融合之路,而西方国家也把俄罗斯正式纳入其逐步一体化的进程。美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这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最深刻和重大的变化,如何界定这种新形势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美俄关系的改善是否会给中俄、中美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全球政治演变进程中,中国、美国、欧盟构成关键的三支力量。到目前阶段,中美欧三边之间虽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互动,但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三角关系。美欧跨大西洋关系仍是欧洲安全的支柱,也成为美国的霸权之翼,是其长期主导欧洲局势直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制度基础。尤其是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之后,改变了特朗普政府伤及盟友的过于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向欧洲不断示好,意图拉拢盟友共同对中国施压。  相似文献   

11.
"渗透"是西方大国对付其他国家的惯用伎俩,西方渲染"中国渗透论"恰恰显示出美欧对西方道路模式信心衰减的窘境。其妄图玷污中国国际形象,破坏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叵测用心必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2.
肖克 《长江论坛》2007,(1):46-52
自冷战结束,尤其是小布什当政以来,美欧关系出现了裂痕。其关键原因是主导政治思潮——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对立。自由主义一直都是西方主导性的政治思潮。二战后欧洲的主导政治思潮是以福利国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而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日益强劲,成为里根和小布什两届政府的主导政治思潮,这就是新保守主义。以不同政治哲学为指导的美欧两方所采取的国内外政策也有很大区别,这造成了它们的分歧和对抗。从长远看,美欧关系的构架应是竞争、互补和合作并存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中东和平新建议中,提出将巴勒斯坦权利机构领导人阿拉法特赶下台。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视美国为“老大哥”的英国这次没有亦步亦趋。6月25日,英国首相府发言人和外交大臣斯特劳先后发表讲话,强调选择巴勒斯坦领导人是巴人民自己的事,世界各国必须准备和巴勒斯坦人民选出的任何领导人打交道。显然,布什、布莱尔这对“布氏”兄弟不再亲密无间。英美关系,离不开欧英关系。在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跨大西洋关系,对美欧双方来说都是竭力维护的最重要关系。可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布什上台后…  相似文献   

14.
从此次特朗普总统访华情况来看,未来几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将逐渐步入健康轨道。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持续构建2.0版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即要超越原来仅以现实的国家利益为重的1.0版新型大国关系的局限,努力寻找中美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基础,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作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共同面对新型全球治理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重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是"新冷战"趋势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建立新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治理理论与政策,已成为"新冷战"趋势下中国国家安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志斐 《理论月刊》2007,(10):19-21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有着充分的运用和实践,体现在坚持国家利益原则,以经济利益核心,寻求中美两国之间平等且共同的国家利益,在处理中美关系的过程中以人民利益为基石,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回顾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形成了"学习"、"极端"、"中国"的领导人文明观体系。从脱中崇欧、西方文明至上,到倡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从重新认识西方、一切向美看,到开始注重内省,重构自我,日本领导人始终坚持强国宗旨,以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对待中西文明。日本领导人的文明观始终贯穿着文明优劣论、崇尚强者论和围绕中国论三个方面的特征。正视日本与中西世界尤其是中国之间的文明渊源和纽带关系,重新挖掘自己的文明内涵,可能是日本领导人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松州》2017,(2)
<正>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特拉西在18世纪末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所谓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通俗点说,意识形态就是指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西方国家一直标榜他们的价值观为"普世价值",并强行将他们的意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科技政策、人才战略、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对这一特殊领域的内容,中国学者有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梳理这类议题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合作驱动;科学越发达,人才越重要,和平公民与武装战士的差别就越小;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学院派学者与不拿枪军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绑定在一起,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