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府新区在科技创新上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但要实现建成"国家自主创新中心"的目标,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借鉴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三大国家级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经验,结合天府新区科技创新资源、条件等实际,天府新区需要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招才引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天府新区目前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区域用水结构不尽合理。分析天府新区水环境现状及其质量,对天府新区建设发展的水环境负荷及其承栽能力等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措施,有利于促进天府新区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海岸新区是我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区域。同其它国家级新区相比,西海岸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区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着力提升经济密度,加快区域整合的步伐,努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创新突破,全面打造我国区域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天府新区目前共规划了八大产业。我们认为,除了这八大产业外,还应将航空航天、核装备工业、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作为支柱产业来加以考虑;在空间布局方面,我们建议设立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园(简称"西特园")。天府新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还应从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考虑,在发挥成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作用时,要着眼于整个四川及西部大开发,通过天府新区的建设,实现四川及西部经济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特殊区域,被赋予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特殊权限和任务。作为创新重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创新,现有国家级新区已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和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赣江新区作为新设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的使命任务,需在借鉴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级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以谋划新阶段国家级新区的规划与发展。国家级新区的设立紧密围绕"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从政策链的视角来看,国家级新区不仅是支撑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性载体,它还通过积聚其所复合的众多功能区的政策优势与发展动能,成为支撑发展的功能性载体。现阶段必须以建设支点型战略功能区为契机,重新调适和优化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选择是天府新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天府新区的产业选择,必须考虑产业与城市的关系、产业发展趋势、四川及西部资源配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四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指出,兰州新区是内陆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兰州新区是国家在西北地区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是西部地区的第二个、全国层面上的第五个。兰州新区的获批,无疑给甘肃今后主动对接周边经济区和经济圈注入千载难逢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平衡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新格局。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对西北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升级步伐。把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经济转型的首要战略升级版,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远见的明智选择。当前和今后紧紧围绕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风电太阳能、煤油等产业打造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升级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打造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战略平台,要在进一步刷新经营兰州新区的理念标准,进一步明确兰州新区的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顶层设计安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兰州新区的市场化协调运作机制,进一步引进兰州新区造血项目,进一步制定兰州新区特殊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郑州新区复合型城市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当前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目标定位,采取诸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招商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有力举措,加快郑州新区复合型城市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依靠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产业研究院、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深入调研和分析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创新研究群体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进而促进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高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文章旨在通过调研分析创新研究群体的发展现状,探讨创新团队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成都市制定天府新区科学城创新研究群体的战略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及现有研究,阐述高等教育发展对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分析当前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就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展开探讨。当前,雄安新区建设已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应以政府扶持为主,科学规划建设、有效承接转移,采取多元方式发展高等教育,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入,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天府新区建设要顺应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趋势,借鉴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在科技金融结合工作中以推动实体产业发展为基础,瞄准世界现代前沿技术,营造科技金融结合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将贵安新区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贵安新区打造成贵州省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窗口、外商投资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载体。这就要求贵安新区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贵安新区特色的对外开放路径。一是产业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二是建设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搭建经济对外开放平台,三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湖新区”的概念于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本世纪初进入实质性的讨论阶段,“十一五”规划正式将其落实到实施阶段。对于滨湖新区的建设,争论颇多,笔者认为争论中提到的利弊因素,应该都是客观的,但新区的建设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也是合肥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优化营商环境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横琴新区成立以来,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深入推进横琴新区营商环境建设,需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深圳前海、上海浦东等地经验,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营商政务环境、营商法治环境、营商基础设施环境、营商金融环境、合作共赢环境和产业集聚环境建设,坚持放管结合,完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横琴新区经济,使横琴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美小镇是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的优美小镇建设在农民就地城镇化、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西咸新区优美小镇建设情况,分析建设中存在问题,期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一、金阳新区规划及水资源环境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金阳新区的发展正在强力推进中,而金阳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能够把金阳新区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型、园林式、数字化、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有效地保护好新区周边的三个饮用水源,即保护好新区西北侧的百花湖、东北侧的三江水库、南侧的阿哈水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经济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文化实力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开发区经营的主导方向。横琴新区的文化是新区吸引力和魅力的灵魂,要从保护横琴新区的传统文化,构建时代文化,培育现代市民,增强人文魅力等方面构筑特色文化新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经济新区层出不穷并获得快速发展,这不仅彰显了政府在开发管理新区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政府效能在经济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由于经济新区建设是新生事物,所以政府在管理经济新区建设的理念、决策、服务等方面存在效能适应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新区政府效能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横琴新区祉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原则构想必须符合《横琴开发总体规划》,符合横琴社会发展实际。要以政府管理创新引领横琴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并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维度进行横琴新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策略设计。横琴新区要借鉴港澳优势制度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体现区域治理的互补性和包容性,以引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