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瑜 《法制与社会》2010,(23):216-216,218
作为一种专业用途翻译,法律翻译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目前,在对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律翻译中的译者应该处于"隐身"的地位,原文本应当更受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法律翻译词汇分析,揭示译者主体性问题在词汇中的反映,认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对法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中方译本和美方译本发现,中国译者和美国译者在法律文本的词、句、语篇等各个层面均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手段,足以突显法律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立法文本翻译中译者所扮演的主体性角色反过来又会促进或影响翻译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哲学界十余年主体性问题综合研究的学术历史考察,在全面分析主题性问题研究转向客观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研究的范式选择,以促使现实中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化和规范化。 本文不是对人之主体性之直接的反思,而是对人之主体性之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界和文论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研究浪潮,把后现代时期的一切边缘话语统统纳入其保护伞之下。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时期,对于翻译研究这门长期以来被压抑在学术理论话语"边缘"地带的"亚学科"如何把握,是我们需要重视并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敏 《法制与社会》2013,(32):206-207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以大学生主体性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应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应然发展方向。根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认识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属性紧密相关,主体性是个体自由力量展开的形式和结果。主体自由的合理性规范的缺失引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既和我们的“理由”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认识的主体性必须以理性为根据,以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7.
界定单位犯罪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单位行为和单位意志。特别对单位行为的构成、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限、单位意志的整体性的体现、利益归属的团体性等问题应着重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8.
《北方法学》2019,(4):99-113
单位犯罪的"单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犯罪主体,是因为其有独立的人格,处罚单位可形成犯罪的抑制与预防功能,以及刑法不得忽视法人实在论的公共政策命题。基于此,应当承认一人公司可以成为犯罪主体。鉴于我国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罪刑标准大多差异悬殊,为防止自然人不当减免刑事责任,在部分场合应当否认单位犯罪人格。单位人格否认的刑法教义学根据是间接正犯理论,即自然人利用无犯罪故意的"工具"单位实施犯罪。单位有无被自然人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判断的关键是有无形成独立的意思,判断的资料是单位的财产、业务与人员是否与控制人出现混同,以及有无单位守法文化、是否制定了单位适法计划等。  相似文献   

9.
崔宁 《法制与社会》2010,(36):239-240
本文对"主体"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给予涵义解释,以及人的主体性的特点阐述,以认识论意义扩展上的主体涵义为理论指导,来探讨"农民的主体性"问题,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概念规定,以及我国农民主体性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属性,它的内涵指人在与外界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说,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意味着人在社会关系中并不是消极无为的,可以在认识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从必然中赢取胜利。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尊重历史规律,实事求是,更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改革走得更快更远。  相似文献   

11.
12.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宪政主义与市民社会的引入与研究普遍地存在割裂了西方语境下的宪政主义与市民社会的历史逻辑链条的问题,它忽视了公民主体性这个宪政发展与市民社会构成的基础性与结构性的要件。现代宪政意味着权力自身的矛盾运动,它需要对权力的矛盾运动予以限制和控制以使得其在理性的轨道中运行。权力精英之间的权力博弈在现代宪政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权力博弈如果没有具有主体性的公民组成的成熟市民社会的参与,那么它就可能导致宪政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14.
江保国 《政法学刊》2007,24(6):98-101
国际私法主体性可以在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等三个层面上进行界说,它不仅包含对中国国际私法理论和实践现状的反思,也隐含了对中国国际私法理论和实践现状理想状态的勾勒,以及对理想与现状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疏解。主体性缺位正是造成国际私法在立法期未能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主体性到关系性: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时代的观念。通过分析人权的概念要素可以看到,尽管人权争议源于对人的理解不同而体现为人权性质上的争议,但在根本上则在于,它们都属于一种主体性哲学框架下的人权论证理论,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对人权正当性的追问必然要求实现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即从主体性转向关系性。从关系性视角来论证人权尽管源于青年黑格尔,但只是到当代才由哈贝马斯立足交往行动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明。在实践上,人权论证的关系论转向对进一步深化与推动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直译意译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和意译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应以直译为主,也有人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其实,单纯地谈直译、意译之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多的需要结合翻译定义、翻译标准、译者目的、译者修养、译者所处时代特征等。新时期,翻译的文化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异化、归化概念在新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变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不失为处理翻译的好方法。贝尔的翻译观(即"概念匣子"理论),让人注意到直译与意译都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17.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4,21(1):98-100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问题是评估过程的客观化问题,即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我校教学评估工作是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评估系统。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信度的考查,以及对评估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我校教学质量评估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评估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解释性。同时,在教学评估的学生评教阶段,加强了对干扰因素的控制,保证了整个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虽然"偏"和"偏偏"在用法上有交叉和重合,但二者仍有彼此对立的语义内涵."偏"指向句子主语,说明主语的意志与潜在行为与语境中的预期相反."偏偏"指向说话人,说明客观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或意外."偏"和"偏偏"核心语义的不同决定了二者情态类型的差异,"偏"属于动力情态,"偏偏"属于评价情态.从主观性上看,"偏偏"的主观性比"偏"更强.情态和主观性的视角使得对"偏"和"偏偏"差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