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4.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日常化写作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中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一种写作倾向。在历经 10多年的实践和演变过程中 ,日常化写作已经建构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叙事法则 ,并且获得了大众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力 ,成为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神话”在文学中的反应和表达。日常化写作消解神圣性的叙事法则及其扩张泛化 ,进一步加大和凸现了文学叙事的精神危机。因此 ,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现时代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是当代中国文学不容置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新闻和文学现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最初它们却是紧密相联的,那时的新闻和绘画、舞蹈、歌谣等很难区分开来.文字产生后的相当长时间仍是这种状况.司马迁的《史记》,在当时既具有新闻性(大量记载了汉武帝时朝野大事),又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唐朝尉迟枢的《南楚新闻》把新闻和文学合为一家.近现代也有人曾把新闻称为新闻文学,将它划入文学的范畴.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我们的新闻工作,尤其是典型报道常常不自觉地受到文学的影响.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混淆新闻和文学的区别,报道了大量的假典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英姿  刘钊 《长白学刊》2005,21(6):91-9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及审美取向.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洪流中,男性大师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以及他们身体力行的文学创作,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五四以来,大量女性写作的出现,显示了被湮没被忽略的女性集团"浮出历史地表",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宣告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也标志了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韩捷进 《求索》2012,(1):183-185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为救世努力奋斗,更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回归文学的主体愿望强烈,更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还文学之本真,创艺术之魅力。苏联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显示,社会责任意识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是文坛构建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0.
卜凌云 《前沿》2011,(8):173-176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肯定了商品社会中文学活动具有消费特性是其发展的必然。在消费语境中,中国当代的文学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文学在叙事模式上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渗透,文学审美由严肃、沉重、深度转向了轻松、享乐和表面化。因此,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诉求,鼓励与引导文学创作的批判性、拯救性与超越性才能使文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杨文忠 《求索》2011,(11):203-205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新闻、历史在真、善、美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因而其内容也就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证明了这一道理,同证明了新闻、历史在其它方面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一样,都有助于驳倒“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等学术观点,从而有力地起到维护新闻、历史与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所属学科的科学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审美、实践是我们理解文学问题的三个基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现象,文学的审美实践特性才能确证文学自身的存在.意识形态构成文学审美实践的阈限,同时,意识形态是文学审美实践需要批判、否定、超越的对象.总体上,王元骧所理解的文学审美实践特性从属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则认为,需要彰显文学审美实践批判、否定、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人     
人需要长进,文学写作者因为要把心感身受的日常生活经验,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意愿,连同思考一起,书写出来,使写作和阅读有机连接,使芸芸众生共求生存时能够互相促动,他们对于进步的要求更为严苛一些。 他们渴求阅读,借助阅读反观历史与现实。使很多历史时代长足迈进的那些具有非凡意义的东西,将能够继续指领自己。热爱文学的人们对于阅读的热情,可能超出小太会被文学吸引的人们。他们跟文学接近,确实一天天成熟起来,往前跨越了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一点来讲,更多的人热爱文学,更多的人阅读作品.练习写  相似文献   

14.
审美战争化是20世纪中国军事文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独特的纪实风格、全景式审美模式和一元化人物性格塑造。独特的纪实风格表现为作家以亲历性话语再现宏伟的战争场面和峥嵘岁月,及对纪实文体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全景式审美模式表现为作品中政治决定军事的描写、战略描写重于战术描写及对宏大叙事形态的追求;一元化人物性格塑造表现为用战略思维规范审美思维和突出人物主导性格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审美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审美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创新功能.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文学通过对直接感觉欲望的表现,审美价值趋向娱乐化;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实现了审美取向的大众化;读者开始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文本内部.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17.
文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2,(1):93-95
一、当今文学缺失什么? 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学,在迈入21世纪之时,如何面对新的世纪提出的挑战。我们刚刚走过20世纪。在20世纪里,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中国文学也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1919年的“五四”运动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承续“五四”传统的中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文学在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之后,呈现出多元的、繁荣的、蓬勃发展的态势。 谢维强…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图像史料逐渐进入中国文学研究著作,成为文学史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界对图像史料还缺乏足够重视.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对于图像史料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图像史料与历史语境不符,图像多有雷同;图像史料研究者缺乏跨学科素养、必要的知识积累与专业的审美眼光;部分研究者缺乏持之以恒的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谢朝龙 《前沿》2010,(16):136-139
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政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政治的考察应深入到美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以艺术化的形象、情节和风格真实地呈现于西部文学之中。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基于美国西部文学的西部政治考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换句话说,在美国西部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得以发现西部政治的萌芽、发生和发展,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西部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