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慧民 《人民论坛》2014,(11):65-67
在网络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逻辑困境,由此导致公共政策公信力处在了危机的边缘。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路径依赖、政府逻辑以及逻辑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逻辑困境,由此导致公共政策公信力处在了危机的边缘.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路径依赖、政府逻辑以及逻辑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选泽  伏晓红  伍军 《前沿》2013,(6):99-101
针对高校当前不断增加的安全压力,然而对于校园舆情的研究大多流于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评论员本身,没有对它们进行系统层面的研究,本文从危机治理的角度,以"生"为本,首先提出了舆情网络建设的概念,构建高校舆情网络建设系统工程的WEE框架模型,然后着重论述了舆情网络建设WEE模型的三个内容即网络预警、网络培训和网络评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别对之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这个模型对于高校校园危机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矛盾的良性转化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加强涉警网络舆情治理,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应当积极研究和把握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反思在对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同时还要通过恰当的措施、健全的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的预防、化解涉警舆情危机,助力网络维稳。  相似文献   

6.
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是公安机关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应坚持"六个必须";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应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松 《电子政务》2011,(6):76-79
归纳分析了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从治理思路、实施手段、研判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构建标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研判标准,从而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事关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当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呈现出新特征:舆情信息供给稳定,官方发布和移动端成为舆情走势主推力量与渠道;舆情演化模型与事件发展阶段、事物认识过程一致,舆情热点在多元主体之间互动以及网络与现实交互下有所分散;社会整体关注之余凸显“不对称”特征,以往同类事件被再度热议。相应的舆情治理要略包括:官方发布积极引导,正确处置化解危机;媒体报道保量增质,新媒体运用加强规制;秉持协同治理理念,掌握重点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危机”是新媒体时代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形式。“舆情危机”实质是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它指向的是政府形象、政府公信力、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政府“舆情危机”治理应遵循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对话沟通、信息及时公开、引领舆论导向等原则;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方式包括做好潜伏期的预防预警工作、突发期应急反应和干预工作、持续期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淡化期舆情信息跟踪和反馈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复杂、多元特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屡屡令当事者和大众关注者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将演化成深层次社会危机,给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带来新挑战。政府治理次生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辟谣、掌控政府话语权,以降低次生舆情带给社会的影响和压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视角下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虚拟空间的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分布空间广泛,舆情传播偏态化增强,舆情的内蕴风险性因素复杂。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面临多重困境,网络话语环境进入了浮躁、失序的新状态,警察队伍执法规范化问题继续存在,现有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限。为促进有效治理,警方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治理意识和网络风险意识;需要注重发挥法治功能,构建动态化的涉警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需要积极主动,合作协商,努力形成涉警舆情治理的多重合力。  相似文献   

12.
刘长龙 《前沿》2012,(13):120-123
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考察,可知舆情危机是一系列社会风险运动的结果,即个体风险、网络社团风险、网络媒介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意识风险等。风险具有内生性、普遍性和不平等性、聚焦性、多元性、复杂性、潜隐性与不确定性。风险使偶发性事件广泛传播,迅速扩大蔓延,引发舆情危机甚至导致恶性群体性事件。启示我们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减少社会风险源,迅速反应,及时处理显现的舆情危机,培育社会信任,排除舆情隐患。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监测手段的滞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网络舆情监测评价的效果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要立足于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创新监测视角和监测内容,促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升级;从更新监测内容、建立危机事件大数据库、舆情预案大数据等方面构建起协调一致的舆情预警系统,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处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4.
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是公安机关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应坚持“六个必须”;处置网络舆情危机,应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对当前高校的管理和安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有四个核心要素:属于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过程研判的四阶段,并据此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厌平  邵梦洁 《求索》2013,(11):250-252
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是各界关注的公共治理议题。本文对近10年来发表在CSSCI上的170篇网络舆情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关注度增强趋势明显,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但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网络舆情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应对研究的整合不够。此外,还应加强范式学习、引鉴和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技术不仅改变着传统生活,更对网络舆情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应秉承"大数据观",通过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立法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9.
唐钧  蒋宇芝 《中国减灾》2012,(21):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重视,多措并举,多方应对。食品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与其他社会问题所激起的舆情相比,食品危机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具有三项特征:第一,舆情受关注程度更高,一日三餐的安全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比住房、医疗、教育问题更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实问题本身,现实问题的解决是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根本。但个别基层政府却割裂了网络舆情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不仅不能平息舆情,反而导致事态扩大化。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既需要线上舆情的应对,更需要线下问题的解决,只有线上线下联动,舆情和事件同步处置,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