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象学的三大方法分别对应于电影欣赏和批评活动的三个阶段,对于电影批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先验还原法使我们从不纯粹的日常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审美状态,澄净地出现在电影面前;本质直观法使我们直观到电影对象的本质;现象描述法使我们将自己对电影本质的体验和理解原本、如实地呈现出来。据此,现象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欣赏、批评电影的眼光,一种更加本真地通达电影和"回到电影本身"的方式,它使一个更加澄明的电影世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致命手机     
胡杰 《人民公安》2007,(17):22-25
电影《手机》里有一句戏言:"手机是手雷。"一伙利欲熏心、作恶多端的年轻人把这句话变成了噩梦般的现实。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相似文献   

3.
徐飞 《北京观察》2012,(7):48-51
正问及最看重的是哪个角色?刘桓坦言还是老师的这个本职岗位,"学而优则仕,我这叫学而优则进,学不优的话进不去。"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故事。刘桓说作者王朔把那个时候的北京描绘得活灵活现。自己当初的生活像电影里展现的那么无聊、寂寞、空虚。  相似文献   

4.
到2014年120岁的电影拥有一部"好看"的历史。与世界电影只差10岁的中国电影,曾一年有293亿人次走进影院,这意味着,平均每天7000万人次,每人在一年里看28场电影,可"黄金时代"转瞬即逝,但经过各种让观众重回影院的拯救行为,如今已稳坐市场第二把交椅。截至2014年3月31日,中国银幕总量突破2万块大关,  相似文献   

5.
吴孟樵 《台声》2011,(8):54-54
唐山过台湾,不只是一个词、不只是一部电影。这是不会被世代潮流遗忘或湮没的精神。可以在音乐家史撷咏第一次获得金马奖的最佳电影音乐里,聆听他以胡琴、唢呐、扬琴……传统乐器里,展现移民开垦的人,勤奋、和平的与土地产生共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的大学校园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都市传说"——哪个学院的学生下载盗版电影,收到法庭传票,或者是被罚款,被校方警告。美国法律真的这么铁面无情吗?的确,许多观看影像作品的免费捷径,在美国似乎无法达成。到各个电视频道的网站观看直播,必须输入在有线电视系统服务商处登记的用户名和密码;一旦使用P2P形式的播放下载软件,就很有可能受到处罚;错过档期的热门电影,只能等蓝光DVD碟发售。美国电影行业刚刚萌芽,就受到了法律的严密保护。美国于1790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12)
<正>从独立到合作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在今天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仅是人们茶余饭的工作之余用来放松心情、追求快乐的工具之一,而且电影渐渐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亦如艺术本身,变得复杂而繁多的科系,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那时电影仅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后来,有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全彩电影,直到今天的数字化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  相似文献   

8.
<正>电影是创造美的,通过镜头把美展示给大家,如果展示美还要以破坏美为代价,我们宁可拒绝这样残酷的美丽。为了追求自然、唯美、真实的效果,许多剧组都喜欢找些人迹罕至的风景区,把摄像机架进未经污染的生态处女地,拍些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原始风光”。然而,为了展现最隐秘的自然风光,身临其境式的取景方式,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电影中的美丽画面在愉悦了观众,带来了票房收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带来了难以复原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正>从某种程度上说,左翼电影是蔡元培推动的教育电影运动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开出的绚丽花朵,这也是作为民主革命家的蔡元培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片断)诞生,中国电影已走过了110个年头。翻开浩瀚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画卷,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那就是"蔡元培"。作为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的蔡元培先生,毕生倡导教育救国,把电影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利用电影开启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部反映温州人创业精神、展现当代温州人风貌的电影《温州美人》很快就要公映了,而投资拍摄这部电影的人却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女子,她叫张嘉榕(又名张飞云)。在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拍摄电影的事真是不多见。那一个小女子为什么要投入巨资拍摄电影呢?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被毁灭次数最多的地方——一是纽约,二是东京,当然这种毁灭是在电影银幕上。这两个城市造起这么多高楼大厦仿佛就是为了被震毁、被淹没、被撕裂、被核爆、被夷为一片钢筋废墟。只是没想到,电影里用特技做出来的画面,如今成了真实的新闻转播镜头。日本导演们喜欢把灾难尤其是地震,作为主题来拍摄电影。那些电影中主人公最后凭借微渺的人力,从灾变中脱身的"救命绝学",也显得尤其有实用价值了。  相似文献   

12.
人民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便常常可以从电影里看到这样的情节,比如杨子荣把栾平带出威虎厅,拔出手枪:“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我那个时候觉得,杨子荣是多么伟大啊!后来的一部电影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英国公主安妮到意大利进行外交访问,可天真烂漫的安妮公主更把此行当作是一次度假。于是她失踪了,邂逅了高大英俊的美国记者,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但这是不可能的,她最终含泪回到了下榻的饭店。有人  相似文献   

13.
夜晚时分,披着月光,我独自静静地漫步在小区的大道上,欣赏着这里的每个景色。历历往事,勾起了我深情回忆.它像电影里的镜头似的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4.
<正>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电影。你激起了我积蓄了一百年的爱怜和痛楚。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把忧伤寄于羽翼飞出地平线,为你祈祷一个灿烂的明天……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拍摄了京剧著名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历史变幻,潮起潮落,几度风雨,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在这风起云涌的一百年中,中国电影凝聚了太多的故事和回忆、曲折和磨难、焦虑和希冀。中国电影的过去丝毫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任何一个电影文化发达的民族国家,而她今天的苍白和平庸让任何有良知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杨林 《传承》2009,(1):16-17
当时中国电影票房已跌到低谷,再不用进口片来促进市场活跃,民族的电影工业也会遭到打击。但也有电影业内人士称中影公司会成为"洋买办",为美国片商打工。北京市电影公司专门致函中央某部长,明确表示"让美国的影片占领我们的电影市场,用中国的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不利于稳定整个电影行业的军心"。当天的电影海报上还写有"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的宣传语。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7)
正精子虽小,但其质量下降所带来的后果却非常严重;前列腺器官也不大,却是三种疾病的"高发区"。虽然男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自信满满",但事实上,不少流行病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试着从"功利性"中解放出来,让生活多点休闲,这才是健康的真谛"为生存而战"、"为家国而战"、"为生命而战",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功夫电影的主题,这些电影里面的武术家们无不展现着男性精强的体格与健硕的肌肉,无疑,他们代表了男性  相似文献   

17.
<正>这种开放、宽容和自信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雍容高度,也是对以往做法的一种矫正。"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台词如今已变成  相似文献   

18.
吴孟樵 《台声》2014,(7):64-64
<正>今夏"台北电影节"的主题城市是波兰华沙。从电影里,我时常可感受波兰这个国家的特有魅力。配乐的优美与严谨度超越许多国家的电影。谈到波兰,影迷不可能错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的作品,他是引我叹息,甚至是迷醉的导演。此次影展,几部不同导演的波兰电影,如《人生三三景》、《沉默的共谋者》、  相似文献   

19.
孙涛 《友声》2013,(3):10-11
<正>"春红、柳绿、奔马、溪鱼,一幅幅浓缩中国文化意象的扇面画作品被请进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座百年欧式建筑中,将这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展现在美国观众面前。此次画展特意以"美丽中国"为题,一幅幅扇面画通过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面定格,呈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格,有的朴拙雅致,有的诙谐有趣,在方寸之间展现巧妙构  相似文献   

20.
正文物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物质载体,博物馆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应当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把文物作为教材,可以把文化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