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东方》2019,(6)
习惯作为中国法律渊源的地位已经得以明确。从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从法的一般发展历程、习惯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中国原有的法律实践传统,还是其他国家的法律实践经验来看,确定习惯作为法律渊源是对法律表现形式的积极扩展,也是对法律制度的理性发展。司法实务中适用习惯,能够有效地填补成文法的漏洞,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促进司法产生更加积极的社会效果。在协调习惯与其他正式法律渊源的关系时,通常应当遵循正式法律渊源优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共同遗嘱作为遗嘱继承的一种传统类型,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我国现行《继承法》对其却未加以规定。在《继承法》修改之际,应立足于我国的继承实践和民众的继承习惯,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共同遗嘱的法律地位,并从共同遗嘱的主体与客体、种类与方式、变更与撤销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尊重我国民间的继承传统和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贾玉华 《前沿》2010,(22):110-113
法律渊源与法律形式的关系逐渐明朗化,随着对法律渊源的理解深入,理论界对法律渊源定位的立法视角的弊端日益暴露,而立法视角的确认也有其固有的原因,这种视角对于我国法律渊源的瓶颈作用迫使我们开始转向从司法视角来考察法律渊源的定位,而这需要考察外国法对于司法视角的理解.完全在我国确立司法视角显然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立法视角和司法视角的并重审视是可为之努力的方向.审视所有民法渊源,习惯和判例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两种类型,能否利用习惯的作用,发挥判例的效应是法律渊源制度发展必须考虑的方面.如何设置几类法律渊源的效力也是不得不审视的问题,提升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作用,合理利用判例的补充作用,是一条建立更加合理的法律渊源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祭祀公业作为台湾地区特有的民事习惯和制度构建,因其研究样本的唯一性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可谓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考察中国传统习惯变迁的"活化石"。其一波三折的法律化进程以及在法律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争议,如存废之争、性质之争、继承资格之争,对于大陆现有因"祭祀文化"兴起而产生之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和今后民事习惯的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坚持先进性是法律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为经济、政治服务是先进法律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先进法律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有中国特色先进法律文化的创新要以民族性为目标,组织民族创新的资源,在“批判继承、挖掘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完成“文化自主性”的重建和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法学理论普遍认为,被继承人不是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这种流行的看法混淆了狭义上的继承行为和继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不符合继承立法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也不符合各国继承法律的具体内容。被继承人不仅是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而且还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视角看,宋朝民族法制建设是上承唐朝,下启元明清的。宋朝民族立法主要采用概括性与专门性两种立法模式。概括性立法基本继承了唐律中的"化外人条";而专门性立法实现了实质性发展,主要体现在特别物资、书籍知识、田产保护、刑事法律特别设置和风俗改革等方面。这些,改变了唐朝简单继承少数民族法律或完全适用中央法律的民族法制模式,让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开始转向以制定专门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为主的民族法制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国家,在现实中存在区际继承法律冲突。法定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共三个方面;遗嘱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立遗嘱能力、立遗嘱方式和遗嘱解释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二、国际条约是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一)国际法渊源从国际习惯向条约的演变前面我们提到当代国际法的主要发展动向之一是国际法的系统化和法典化,即国际法渊源的变化。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呢?一般认为,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则由于其产生或出现的方式不同而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国内法上也有法的渊源的概念,如在我国,法律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它们都是成文法。有些国家法的渊源除了成文法以外还包括一些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司法判例等。国际法的渊源则有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韩冰 《前沿》2005,(2):124-130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构建问题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翔龙 《前沿》2003,(7):70-73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是由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 ,反映着政治社会的要求 ,同时 ,它又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各国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将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国外优秀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 ,在建设当代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 ,二是对待西方法律文化的问题。因为 ,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当代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批判地继承中国法律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的刑法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新旧法律丈化、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和碰撞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极具影响的改革,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也移植了西方的法律文化,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对当今法制建设和完善的启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让每个公民知法、懂法,成为创造法律的最直接主体;二是法制改革应该是对国内法的继承和对国外法的移植并重,坚持在移植中继承、在继承中改革的治法方略.  相似文献   

13.
韩冰 《前沿》2005,(3):115-122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法律的形成,存在着"习惯—习惯法—成文法"的三段式观点。历史法学派学者们的理论论述更是给这种观念提供了依据,在其著作之中一般认为司法判决、制定性法律从历史层面来说多源自大众行为的行为习惯、风俗、民族传统等等。而从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角度中,笔者看到了"惯习"这一词汇,由此产生了诸多疑问。习惯与惯习分别是什么?惯习与习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异同?惯习在上述法律发展的三段式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此,尝试从惯习的源头——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视角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相似文献   

15.
今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也迫切需要在与时俱进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八荣八耻”的价值观就是这种继承与发展的结晶。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决非可有可无,它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盟水斋存牍》相关案例,从女性作为女儿、女性作为妻子两个方面对明末广东的女性家庭财产权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法律原理与实定法律及法律习惯存在着不一致,女性拥有比法律规定的更多的家庭财产权。这一现象的造成,是由于明末广东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地方官府案件处理更贴近于民间惯行;另外明朝宋明理学盛行,为了巩固贞洁的重要性,在司法实践中扩大了烈女的继承权。两者综合使女性在家庭财产权方面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苗族的婚姻习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在苗族地区的深入,苗族的婚姻习惯也受之影响,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习惯被简化了,但云南苗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姻习惯。尽管部分这些习惯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却依然被保留着。法律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施行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我国《宪法》和《立法法》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变通实施我国《婚姻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列宁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论断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西方民族学资料,指出法的起源与图腾禁忌习惯密切相关。原始社会存在着法律,图腾禁忌是法律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彭真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他主持宪法修改工作,领导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促进和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框架基础。他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立法的领导、主张立法需要正确政策的指导、立法中新的问题需要探索试验,以及关于制定民法、刑法、经济法的思想观点,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关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关于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的思想观点,对促进地方立法的发展,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发展中国立法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继承发展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列宁依法治国思想是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并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而形成和发展的。列宁依法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依法保障人民民主、实施宪政、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权力监督和处理党法关系等。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启示是:要坚持人民民主,完善法律体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和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确保依法治国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