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2.
每个正常人都能欣赏美,但对美的感受却有深有浅,有健康有庸俗。而形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人的审美情趣不同。作为湖北人,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楚人的审美情趣吧!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楚人的审美情趣涉及面比较广,在有限的篇幅内难以尽述。所以,本文只打算谈谈楚人在人体、服饰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审美情趣。 说到人体,首先是身材,人们很自然会想起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  相似文献   

3.
<正>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名家名著及优秀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但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词句识记和层次大意的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一篇完美的文学作品肢解一通就算了事,没有从文章的整体美、结构美、谴词美和想象美等方面考虑,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没有进入鉴赏美的佳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圣杜甫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即表现出丰富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脱弃凡近,卓荦不群,主要呈现方式为注重色彩、崇尚飞动、讲求韵律,这一切都对诗人以后的审美实践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艺术的艺术场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心理诉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与民族艺术的追寻契合,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生态美蕴,更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审美臻境,也是构建中国梦的重要旨归,在逐渐"物化"的社会,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点亮了一盏指明灯。  相似文献   

8.
一个修脚工的贡献李恕是一个普通的修脚工,他用40年来对人民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1988年2月19日,59岁的李恕不幸故去了,然而,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却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闪光足迹和启迪心扉的思索。李恕生前是海淀区颐宾饭店玉泉池特级修脚技师,北京市和全国商业劳  相似文献   

9.
北京师大编写的实验教材《公民》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可读性与实践性较强。教师怎样根据这一特点,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要求的目的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通过课外活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现以原实验教材第八课“审美情趣”中的一、三框为例加以说明。第八课这两个框题的教学目的总的来讲是让学生懂得生活充满美、生活需要美,塑造美的心理,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而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呢?我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10.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鲜明特征,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1.
林清华 《求索》2012,(5):105-107
中国传统戏剧诞生于中国深厚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中国叙事形式的更新与叙事美学的变迁,都必然受到民族审美的强烈规训。这种规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对新进的叙事模式产生巨大的制衡与指导。本文着力探讨民族审美规训与传统叙事美学的变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与博弈,试图由此窥见中国艺术样式的成形过程中所隐藏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杨睿 《湖湘论坛》2005,18(4):34-35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于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于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3.
李潇云 《思想战线》2012,38(1):137-138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审美惊奇并不占主流地位,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亦是审美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重要动因。以下拟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惊奇作初步考察。一、审美惊奇的文字学考察拨开历史的风尘迷雾,汉字的象形和会意显示出直逼本相的简洁与明快。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那么,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各学科教师都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教育中的各种美育因素,让美育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自身的美化,这理应成为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情趣”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5.
杨卓  李林 《求索》2012,(8):66-68
逸作为美学概念最早萌芽自先秦老庄哲学,于魏晋时期蓬勃发展,后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和品评标准。其本质为个体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和超越,具体表现为超越一切情感束缚和艺术对象的细节的放逸;和妥善安排心灵使之充盈平和的清逸。在艺术呈现上,由于受老庄虚静的精神影响,作品多空灵含蓄,先秦哲学中有无思辨的影响,则使得逸品崇尚简约素朴。艺术家在追求逸境的同时,还应当保有一定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李晓玲  吴新颖 《求索》2008,(5):76-77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由席勒于1793年提出,席勒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解放被压抑的本性,因此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艺术审美教育,是社会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文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增强了关感和审美观念,为健康人格发展,构建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全社会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强化其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由混融到分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 随着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阶段向"世界历史"阶段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学者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研究社会发展和运作的规律,并通常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文明形态:原始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歷史。正是由於千百年的熔煉,才形成今天中國冬民族的統一的国家。然而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藝使者一個不缺地歡聚一堂,那還是今年二三月間在昆明舉行的中國第三屆藝術節上。這個地處西南邊陲,有着“春城”美誉的雲南省省城一時間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之中,幾萬名觀众幾乎達到狂熱的程度。參加本屆藝術節演出的劇目共四十台,中國大陸三十三台,台灣與香港首次派團參加藝術節演出。另外應邀參加演出的還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墨西哥、老撾、日  相似文献   

19.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有三种形态。懂得生活需要美,心灵美是社会生活中最高尚的美,对一个人的美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心灵美。初步理解劳动是美的源泉。懂得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努力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坚决抵制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