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仅仅是否定历史、否定英雄人物,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是虚无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及发展观的综合体。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阵地建设及队伍建设,通过党纪国法进行合理合法反击,以遏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基本史实,利用网络媒体散布谎言、制造舆论和政治混乱,玷污和贬损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因此一直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深刻批判。在党中央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界2015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处处打胜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四面出击、乱打乱咬、乱了阵脚,频频踩踏红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历史领域一直存在一股歪曲国家历史的现象。俄罗斯政府也一直采取一系列举措力图拨乱反正、增强国家共同价值观、确立"新的历史观念",力图改变历史研究领域的这种乱象,积极评价前苏联历史。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就在于经它歪曲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成了"病史""罪史"。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认知碎片化,历史共识空虚化,恶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污染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境,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惟有精准发力,方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为此,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阵地的规范建设与有效管理;做好历史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成果宣传,用真实史实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鼓励创作符合主旋律的文艺作品,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增强法治观念,用法律手段打击历史虚无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审视下,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广大国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扭曲的文明史观,阻碍了人类文明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就应当摒弃历史虚无主义,认清它的危害,排除它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2018年,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极力表现自己:借助大众娱乐恶搞、消费历史,扰乱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以"精日"言行颠覆历史记忆、消解民族尊严;以"纪念"改革开放之名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多种形式迷惑大众,保持了相当的活跃度,对我们控制其蔓延、消除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9.
大国国民心态的养成需要收起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论调,放下以西方为标准的观念,站在世界历史宏观的高度上,客观地审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主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阵地意识不断强化,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不断深入。但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有甚嚣尘上之势,尤其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影响范围持续扩大。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四个基本类型: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对近现代史的否定、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否定、用“后30年”全盘否定“前30年”。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股来势凶猛的社会政治思潮,它通过史学、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视频等多种途径出场传播,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毒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干扰了在新的历史高点上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局。从哲学视阈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五大认识谬误,即政治立场的伪中立性、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人性论的抽象人道性、价值观的极端相对性以及历史观的唯心论。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政治利益再平衡,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动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残渣又开始泛起。近些年在我国思想界时有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众多错误思潮的青睐。这种错误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抹黑、攻击,在民众当中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因此,为了巩固我国广大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4.
郝书翠 《人民论坛》2023,(20):78-81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段世磊 《探索与争鸣》2022,(7):131-138+180
日本“御宅族”的二次元想象与京都学派世界史哲学家的政治想象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建立在一种有利于历史相对主义发展的前现代土壤之上,模糊地处理历史起源的问题,将现在的每时每刻都非历史性地加以绝对化。结果,不仅日本昭和战争时期与更早时期的历史传统之间出现巨大的时间裂缝,就连昭和初期与昭和末期之间也发生了绝对的历史断裂。而填补其间空白的却分别是昭和战争时期世界史叙事空间中知识分子所谓的“道德能量”、昭和末期二次元空间中御宅族的情感“羁绊”,这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浩 《创造》2021,29(9):30-32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①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获得历史真理性认识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就要旗帜鲜明地回击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的唯心史观对党史重大问题的扭曲、歪曲.  相似文献   

18.
<正>现实表现:2013年正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关于如何评价"文革"及毛泽东晚年错误,社会各界展开广泛讨论。有些人借机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有人甚至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断章取义,散布"取消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谣言。核心观点:历史虚无主义,从字面上解释是否定历史的意思。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否定历史,而是通过否定和歪曲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虚无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隐藏其后"不虚无"的价值观,即试图通过"虚无"历史来否定中国走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种"不虚无"具体表现为"虚无"的历史事件评价背后是价值冲突和选择的不虚无,"虚无"的普世价值逻辑背后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不虚无,"虚无"的客观公正立场背后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虚无。  相似文献   

20.
杨军 《人民论坛》2022,(14):78-81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这种压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软性”形态,呈现话题更加聚焦、话语方式隐蔽、利用网络信息存量、与“饭圈文化”结合等特点,愈加难以辨识。未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必须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