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和平基因",这种"和平基因"将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能够推动全球经济体系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对原有全球经济秩序中的既得垄断力量形成一定的抑制和制衡作用。当前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全球经济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以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既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潮,同时又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国外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中国经济崛起也拉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西方人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说明社会主义前途远大,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中国模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人民维护和平。人民,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和平,亦是中国人民不变的美好追求。人民爱好和平,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悠悠中华五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是"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典型的民族性格。人民爱好和平,源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但它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三重历史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本质上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的时间不长,而且中国和平崛起尚处于进行时,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非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经验,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信。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未来前景究竟如何,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否成功实现;二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崛起后的中国会不会谋求霸权地位。处理好这三个问题,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将是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5.
<正>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所谓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过程中,中国和平基因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与中国和平基因对接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基因,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谐,内蕴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6.
中唐以来,"富民"阶层的兴起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成为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的质疑之声和忧虑之情与中国力量的提升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话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大全球性命题。由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东西方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理论自身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国对和平发展理念的追求并没有在国际社会赢得足够的认同,极大地阻碍了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千年梦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意志、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黄健 《当代广西》2015,(7):60-61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为繁荣亚非欧国家经济、推动东西方沟通作出重要贡献。今天"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这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历史与机遇格外垂青广西大浪古城城墙遗址,阅尽数千年世事流变。"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石湾镇大浪村,保留着古城码头遗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111年,航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双重"和平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基因",在党的建设方面,就是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构建和谐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党的领导方面,就是在她的领导下开创并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和平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68.叶小文: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不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6月27日清华大学一年前,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为各方加强对话交流、共谋世界和平搭建了新的平台。本届论坛以"世界变革中的国际安全:和平、发展、创新"为主题,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纵观人类历史,世界上有两种国家:一种是热爱和平、靠和平繁荣昌盛的和平国家;一种是热衷武力、靠发动战争争霸扩张的战争国家。战争国家为一己之私侵略他国,本国人民也深受其祸。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500年,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战争,给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深重伤痛。而在同时,中国一直坚守睦邻友好方针,从未发动过侵略战争,从未并吞他国领土,从未搞过海外扩张。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坚守和平、维护和平的和平国家。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和为贵"、"协和万邦"、"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精神,贯穿中华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和平的斗争中,逐渐形塑出爱好和平、需要和平、维护和平的和平基因。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基于民族历史的烙印,还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都将继续坚定对和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双重和平基因。面对"修昔底德陷阱""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国强必霸"等质疑和魔咒,我们党提出与众不同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世界持久和平是中国历届政府始终不渝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的思想也从毛泽东时代"以正义战争谋和平"思想转变为更为积极地维护和建设世界和平的思想。从到邓小平的"以发展促和平"思想到江泽民的"合作和平、秩序和平与新和平"思想,发展到胡锦涛提出"以和谐世界永葆持久和平"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和平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表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积极、主动、自信地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大国责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江东平 《群众》2022,(23):28-2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的比较旨在追寻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国社会转型模式可以归结为利益相对均衡下的系统整合,是强国家、强社会发展模式雏形实现的良性体现,相对的公平与绝对的效率既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序进行,又实现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平稳过渡。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生成依据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及经济制约所导致的利益转移的公开化而凸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失效。分析两种模式差异本质在于总结中国经验,并形成对中国社会的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且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进一步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而"天下和平"又一向是中华民族努力争取的最高理想。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处处都体现了和平基因举足轻重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和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历史上的统治阶层以"天下和平""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不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汪舟 《两岸关系》2014,(6):67-68
<正>我的籍贯是台湾台南市,一座蕴藏历史记忆和充满人文魅力的古城。我和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样,热爱着故乡台湾,热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我们祝愿台湾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期盼两岸同胞增进感情、增进互信,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关"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我们需要从"实践历史"的角度重新检讨所谓"自由市场"国家的实质性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