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和治国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主体思想紧扣时代主题,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吴璇  刘衍峰 《新东方》2023,(1):83-88
马克思系统梳理了以往哲学有关人的主体存在问题,深刻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存在之基,从而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和清算,摒弃了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抽象把握为精神意识和英雄“个体”的自我实现,科学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逻辑进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确立为人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为价值所指,以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利益主体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一条主线。马克思在他的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他的人民主体思想,通过"类主体"的概念悬设了人民主体的内涵意蕴,通过"历史主体"的图景展示廓清了人民主体的现实形态,通过"阶级主体"的主体存在形式确定了人民主体的实现维度,通过"个体主体"的价值取向明晰了人民主体的终极旨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推翻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治地位,创立了以人民主体思想为精髓与核心的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进程中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意蕴与时代内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它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全过程。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继承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继承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自我教育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曾多次重申,对于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强调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支点放在着重培养提高人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调动人们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上,是唯物辩证法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具体运用.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在主体意识基础上,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转化、自我调控过程,提高自我品质和修养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辨析、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能力;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庄敏 《岭南学刊》2002,(1):16-19
人民主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支点 ,也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研究这一思想 ,对于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的主体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 ,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 ,主要指物质生产方式的存在 ,而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正是物质生产方式 ,特别是生产力。这里需要论证的是邓小平在什么意义上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存在的主体 ,而这种主体的作用又是怎样表现的。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存在的主体 ,按邓小平的思想 ,是由以下两个基本方面来体现的。第一 ,人民群众是解放生产力的主…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人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自由问题思想的继承;二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异化理论内容上的继承;三是社会和历史的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交往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学者们大多只是将交往形式交往过程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反而忽视了对与交往来说最基本的概念——交往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交往主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只有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深层内涵,科学阐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实践价值.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一定要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需要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曹海林  梁晓芳 《前沿》2002,3(2):2-4
人民主体论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哲学基础。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哲学观和价值观 ,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论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认识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外在世界对认识的制约作用,并提出外在世界的可知性;在存在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主体的经验性存在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并提出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价值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追求自然需求的行为价值对最高价值即人的尊严实现的制约,并提出通过实践可以达到自然需求与人的尊严的统一;在历史观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历史条件对主体能力制约的思想,并提出通过历史事件能够予以超越。主体性界限思想的探讨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总结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续写了新的篇章。首先,科学发展观为人民主体思想注入新内涵。科学发展观和三代领导关于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发展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拓展和升华。在此胡锦涛不仅继承捍卫老一辈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而且内涵更加深化,更加细化为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工业与三农发展,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及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回顾一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承和  相似文献   

14.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香港回归在即,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深情缅怀他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历史性伟大贡献。回想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美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他明确提出收回...  相似文献   

15.
我军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军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几代人建军治军的宝贵结晶,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是关系到我军能否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同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伟大品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现实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现实性、能动性、自觉性、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呈现的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相异化,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人本异化、实现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关联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历史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反映人民话语,人民话语的现实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展。从逻辑缘起、逻辑中点、逻辑旨归、逻辑延展,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始终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和满意为检验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以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工作己任。这一人民主体论思想是历史上"为民"思想的高度升华,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执政为民"本质的传承源脉,为我党找到了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之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然带有这一时期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一、从通过改革以调动人民积极性这一问题着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轨道上来,为此就必须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基于对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