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超级媒体主导、控制了全球的传播格局,这既不利于世界正确地解读中国,也不利于中国正确地解读世界。误读与被误读造成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碰撞。要改变不对称的东西方文化传播格局,中国需要提升软实力以谋求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和平崛起。而对于文化传播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及构建中国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探讨不能长期停留在自发状态,中国传媒应积极推动文化传播理论系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卢爱华 《前沿》2012,(9):163-164
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上升为主导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及美国的1/10,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文化传播策略,构建中西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根据中国文化传播的目标建构传播者的信源可信度的评价标准;分析中国文化移植到异文化语境后的进展情况,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赵可金 《人民论坛》2012,(21):72-73
文化软着陆社会软崛起国家软驱动中国文化的一个缺陷是,大多数文化学人不愿意主动做下里巴人式的世俗文化,普通百姓缺乏应有的共享文化盛宴的机会,文化始终走不出少数社会精英的小圈子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和孔子学院等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的举办,中外交流格局大幅度拓展,中国国际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但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促成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深入探索。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既要重视考察中国文化的本身特性,又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战略和机制。中国文化的精英化使得文化资源变成了一种硬权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权力话语、文化哲学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有关理论为依托,从宏观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其所受的文化影响;初步认为文化环境包括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格局、文学的引入在目标语文学及其文化中的地位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和目的等都制约着译介过程,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权力话语制约下选择和重写的过程;当前顺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异化策略理应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7.
李飞星  赵海洪 《求索》2014,(7):53-58
全球价值链延伸正对世界各国产业和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地方特包产业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在全球价值链延伸中处于弱势甚至处于消失的危险境地。中国南珠产业是古老的地方特包产业,其要在全球化趋势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嵌入全球价值链,实施老品牌活化和产业文化化。通过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与输出获得品牌溢价,利用文化驱动品牌塑造,突破现有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设置的升级障碍,占据高端环节。  相似文献   

8.
随着超级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化发展趋势,平台社会形态日趋明显。互联网平台兴起也将对国际传播格局和秩序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需要重新思考我国网络国际传播战略与路径选择。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平台逻辑、平台社会特征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以及我国当前国际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应该深化对平台社会语境的把握,积极利用国内外互联网平台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和重构国际传播战略,推动各类传播主体积极参与平台公共领域,构建更为公平、公正的全球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概念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硬权力、软权力和某种程度上两者相结合的"巧实力"。权力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国际格局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革,而"锐实力"更是某些西方国家基于对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及权力转移的深刻担忧而创造出的带有明显价值判断色彩的西方中心主义词语。西方国家试图延缓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创造了"语境陷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的"睿实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破除"锐实力"的负面影响,加快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青年间隔年旅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拓展与延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践履意义。间隔年文化传播需要实现践行的路向才能达至文化传播与融流的目的,而中国青年群体在行走中也需要秉持和遵循间隔年文化传播中的交往伦理,以达成间隔年文化传播的价值指归。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传播中国文化必须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汇,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让对话双方能够在交流中撷英咀华。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内外联动的大好格局和形势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弘扬好中华文化,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从而塑造出文明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自信的新外交理念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面对国际秩序重构与国内现代化转型的双重压力,建构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先行研究主要从利益与权力视角进行分析,但实质上依然局限在美国的霸权语境和西方的线性思维,从而忽视了国际秩序的动态性和制度化趋势。基于建构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本文认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应从三个维度建构:第一,超越"强者通吃",建构平等协作权力关系;第二,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建构多元共和的价值共识;第三,超越"霸权体系",建构规范合作的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价值的具体表达,也是全人类世界大同的崇高目标,是各国人民实现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境界。中国外交的原则和战略目标,需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构建多层级的国际传播格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立体传播态势,搭建中国特色文化多元传播平台,积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推进建构世界共同繁荣、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15.
于晗  周晶晶 《人民论坛》2022,(7):120-12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的武术、戏曲、绘画、书法、诗歌等文化符号在海外不断掀起热潮。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它具备中国其他艺术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诸多特点。当前,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障碍,主要表现为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的逆向困难、中外文化传播的分渠而流、“汉字文化圈”外受众的信息盲视等。要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创新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策略,推动中国书法获得更好的接受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人文学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文本中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中 ,海外华人文学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对确立中华民族文化在 2 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任何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示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及其演进机理对于现时代尤为重要。20世纪上半叶,经历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概念虽然在汉语语境中的译法并不稳定,但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视角解读意识形态概念,结合中国革命形式和实际需要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经过再释、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使意识形态一词被赋予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与现实意义,从“术语”逐渐转变为真正的“概念”,从漂浮于空中的语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获得了中国化的发展。随着术语层面的“汉语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通过报刊、教科书等载体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与中国历史、文化和革命实际深入嵌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的交织渗透与深度融合,国产电影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青春"姿态,一大批新式魔幻大片应运而生。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魔幻电影,亟需承载民族优秀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坚守本土文化立场、熔铸现代伦理价值、传播主流价值观,以跨文化姿态和工业化逻辑传达"中国经验",彰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对于文化价值以及发展适应性的认同、认知和践行,是将文化内涵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品格在文化层面的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和传播,离不开对文化的自觉自信。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型历史和时代语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构建具有强大功能,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基础,提高其与现代性的融合性,实现功能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