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最为集中、也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与审美表达,赋予了中国人别样的诗意生活。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音、形、义,以及汉字的联绵之美、骈俪之美、四声之美和六义之美,不仅塑造了中国诗歌在格律、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独特范式,也使其拥有了情景交融的斑斓世界,从而达  相似文献   

6.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7.
《周易》象数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碧 《理论月刊》2009,(5):36-38
本文试图从"易象与审美"、"易数与审美"、"象数与中国艺术"以及"象数与中国人的诗意安居"等几个方面来简要阐述<周易>象数美学思想,并探究其现代价值,由此说明其对中国美学建构、艺术创作和中国人的性情爱好、居住理念以及现代生活等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沧浪诗话》对深入认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中西诗学的阐释比较,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是湘西各民族关于生命的诗性之思,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渊薮,又凸显了湘西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审美个性;其间诸多的原生态文化事项,不少被誉为中华古文化的"瑰宝家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对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形态特征及美学诉求的深入探寻与现代审视,发掘其当代价值,对优化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1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2.
张方 《理论月刊》2007,(7):49-53
本文参取当今学界对海德格尔的多种译介、评价和研究,对这位存在主义思想大师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诗学观述其大要,发其精微;间有与中国传统美学及文论的联类阐释,以见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固有的美学、诗学内涵和特殊魅力,以及对开启文学批评新思维的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审美是认识,艺术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此早有定论。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我国美学界有些人又弹起了“情感说”和“直觉说”的老调,想推翻审美是认识这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命题,居然也有不少人跟着附合。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就审美认识问题再次提出我们的看法。凡是不承认美的客观性的美学家,大都否定审美是认识,在否定审美认识的唯心主义美学家中,康德是最为彻底的一个。柏拉  相似文献   

14.
袁文丽 《求索》2012,(7):208-210
圆形思维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思维形态的根本原型,它具有辩证圆融、和谐统一的根本特性。此哲学思维方法逐渐作用并内化于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尚圆为美的审美心理习惯,进而影响了中国诗学的运思模式和思维形态,形成了与之契合的流动圆活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葛林伯雷的"文化诗学"思想,对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启示我们,应该从古代诗学与政治话语背景、古代诗学与原始民俗宗教、古代诗学与民族文化语境、古代诗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粘连关系四个层面,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美学,不能拿西方的理论概念来硬套,而要从本国的审美实践出发。我们有自己的美学理论,凝聚为若干基本的审美范畴。深入研究这些审美范畴,对于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有很大的意义。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正因为它重要,所以研究的论著一向很多。大凡前人研究得较多的课题,后来者要作进一步研究,总是比较困难的;但同时也具备有利的条件:如果善于吸纳前人的成果,站在他们所垒的基石上继续攀登,也许就能爬得更高一些。薛富兴是初生牛犊,勇劲十足。多年以前,他处身云南楚雄偏僻地区,就选中了这个难题作为自己…  相似文献   

18.
梁伟华  何明智 《人民论坛》2010,(10):180-181
庄子的自然之道,即"无言"之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20.
顾凤威 《桂海论丛》2005,21(4):55-57
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称为"过时的思辨美学"是经不起论证和推敲的忽略了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文艺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展开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