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联合  陈继芳 《台声》2010,(11):58-63
<正>历时一个月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大陆举办的系列活动,于10月1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这次活动通过5场风格迥异的主题展览——"追忆·汉字:典藏文明之光"、"雅尚·汉字:翰墨千秋书法"、"意韵·汉字:汉字艺术印象"、"乐活·汉字:汉字创意生活"、"感知·汉字:发现之美",以及众多的系列推广活动——"领秀·汉字:汉字的创意服装秀"、"开卷·汉字:高校汉字艺术讲座"、"问道·汉字:两岸书法艺术论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了汉字的魅力,既呈现了汉字文化历史的厚重感,也呈现了汉字多姿多彩的当代时尚元素,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汉字书写艺术。可以说,离开了汉字,就没有了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不可缺少的要素。换句话说,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地呈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生命意味,离不开这两者的相互滋养。追根溯源,书法之美与汉字之美的交织与融汇,从书法审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汉字的演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潜、流动,直至拓展、升华。  相似文献   

3.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魂灵,它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追求。汉字书法发展到今天,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汉字演变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字不灭,书法不灭。现代中国人,只有在一手敲键盘的同时,仍能一手写汉字,中国文化才能保得住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人有一种天然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把汉字写得好看。中国的文字、艺术、文化,莫不与书法息息相关,须臾不可相离。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的依止处。——衣雪峰"熊秉明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且不论这个论断是否有失偏颇,至少熊先生说出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孙昕光 《青年论坛》2013,(5):125-131
汉字文化是在汉字的使用、传播、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汉字文化的意蕴美、音韵美和书法美三方面.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经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汉字落后论”、“汉字取消论”的荒谬,同时也说明文字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从根本上说,汉字文化的一度衰落是由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等特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汉字文化的复兴也是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必然结果.随着汉字文化的再度复兴,汉字的差异构成汉字文化圈各国间交流传播的障碍,正在成为汉字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是汉字文化圈各国通力合作,走汉字共通化的道路,从而在汉字字体、汉字字形、汉字编码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文化,是一个谈论得太多的话题,其定义据说有一百余种之多,我们这里又想提出一种说法,认为可以说文化即是讲究。这当然不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定义。我们在这里无意于下这样的定义,下定义不是这里的任务。我们只是要谈这么一个话题。当然这个话题有助于对文化的理解,甚至有助  相似文献   

7.
<正>书法是古代中国的文明象征,也是汉字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今天社会活动中,尽管电脑词语与汉字信息的发达,许多人弃繁就简,用电脑打字代替书法写作;在今天的大学中,许多学生电脑打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传统"书写"方式的式微,出现了年轻人"提笔忘字""失写症"等现象,在某些领域,"以拼音代替汉字"有增长之势。汉字的生存基础和空间在多方面遭遇侵蚀。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似乎正在遭遇一个无可阻挡的历史变局。一些有识之士不免为之担心:汉字的生存与发展是否面临一场危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汉字危机确实出现过,但那是过去时了。"汉字拉  相似文献   

9.
王飞 《黄埔》2013,(3):95-96
中国书法,终究是一门线条的艺术。其书写对象是汉字,汉字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思想性。这样就决定了书法能够,也必须反映书家的审美心理、审美情绪和审美境界。书法有着深远的艺术意境,其艺术意境和情与理、形与神、丰富的结字和生动的韵律相一致,其表现形式与书写内容完美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陈继鸣的书法作品就有着一种内敛,看上去有着道家学派的那种玄远、超脱之美,其表现形式是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什么是书法传统?我们现在都在讲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大传统,书法传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的意思,"统"则指纲纪、准则。两个字合起来,传统是指历时久远、世代相传、共守一定的准则、规范,取得了共识的某种形式及其风尚。当然,随着时代及条件的改变,它会产生一定的发展变化。那书法传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包括两大  相似文献   

11.
吴亚明 《黄埔》2023,(1):44-47
<正>10月2022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举办2022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15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开幕。两岸200位名家书法篆刻展、少年汉字艺术创作展,27个书法篆刻团体参与的“汉字艺术嘉年华”等活动,让民众近距离体验汉字和中华文化魅力。台湾地区有关政党和人士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洪秀柱,新党主席吴成典,  相似文献   

12.
节日是生活的高潮。竹子的节是一个一个的高耸之处,用“节”来表示生活的高潮.亦可以体认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果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美.那么.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展现。节日活动.往往关系到民俗的各个方面,既有生活或生产等物质民俗也有信仰、游艺等精神民俗.当然.更有组织制度民俗的种种表现。节日的文化结构是多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生发、演化与中国文化同步,浸透了中国以感悟为本的智慧。中国书法至博至深,而自然是书法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书法于自足之体系之中,代有高手,各臻其妙,顺应天地之大美。中国书法的至大之境,必以观之于天、悟之于心、应之于手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的"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的渊薮。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强化汉字的艺术性书写、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必备修养。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22,(3):23-24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书法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开课率并不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书法 家协会名誉主席宋华平建议,要对中小学书法(含写字)教学情况开展一次全国性的调研摸底.  相似文献   

16.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2,28(1):110-114
文字选择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个民族的特殊语言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自然文字的发生发展方向。从特定的民族语言文化背景看 ,决定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是 :1 该意音文字所记录的方言很复杂 ;2 用该意音文字所书写的古代文本很丰富 ;3 该意音文字是原生的 ;4 该意音文字所记录的是权威语言。目前汉字和彝文满足了这些条件 ,并且汉字已经走入一种超稳定状态。当然拼音文字也有其优势 ,拼音文字应该与汉字并行而不取代汉字。  相似文献   

17.
<正>书法仿古风、绘画描古意、诗歌传经典……11月28日,南宁市连续举办了中华经典·美韵邕城——南宁市中小学"贯彻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之"全民美育·诗歌的样子"青少年优秀声画作品展和"中华经典美韵邕城"——南宁市中小学"贯彻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主题新诗会两场大型活动,让全市中小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外的延伸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在"全民美育·诗歌的样子"青少年优  相似文献   

18.
于晗  周晶晶 《人民论坛》2022,(7):120-12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的武术、戏曲、绘画、书法、诗歌等文化符号在海外不断掀起热潮。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它具备中国其他艺术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诸多特点。当前,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障碍,主要表现为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的逆向困难、中外文化传播的分渠而流、“汉字文化圈”外受众的信息盲视等。要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创新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策略,推动中国书法获得更好的接受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相生相伴,是中国文化之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共通性,使其具有"走出去"的独特优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必将对世界文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年探索》2013,(1):97-I0001
中国汉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精髓。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素养,广州市绿翠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法特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