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湖北省发改委对鄂州市小水泥企业关闭情况进行暗访时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存在着严重的行政不作为现象。为提高威慑,该省决定对小水泥、火电、化工、造纸等整治不力的市州,其政府主要负责人将被追究责任,且不得升迁、异地调动(8月9日《长江商报》)。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改革报》8月8日报道,8月6日下午3时许,河南省代省长郭庚茂在“河南在线对话”栏目中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听取网友的“民间意见和建议”。而在上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刚刚和“粉丝”们在网络上“话聊”过。  相似文献   

3.
反腐败需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而其中的关节点是要让贪腐官员缺乏逃脱制裁的“安全感”。最高“两院”曾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次明确行贿罪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多次行贿的,按照累计金额予以处罚。这被诸多媒体解读为遏制官员受贿腐败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4.
常梦飞 《公民导刊》2011,(11):54-54
陕西宁陕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在今秋做出惊人之举——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为此每年要投入近40%的地方财政收入,还曾经卖掉政府办公楼建学校。不过,虽然舆论和社会公众对宁陕县此举好评如潮,但宁陕自己的官员却感到“格外不安”起来,担心其他地方的政府官员会因此不满,“会不会让他们尴尬,进而对我们宁陕...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反腐拒变需要构筑多层堤坝,如制度防范、道德说教、日常抵制、事后惩处,等等。而当前我国预防腐败领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说教形式化,无法让官员真正感受到腐败的危险。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因为有痛觉存在,所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避各种伤害,一旦发生伤害,就会立即远离伤害源并吸取教训尽量不再受同样的伤害。可以说,痛觉是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官员作家还是作家官员,让官员归官员,让作家归作家,首要的是厘清角色定位,做好份内之事,这才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日,和一位警察朋友偶然聊到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我的这位朋友是河北省某市的一名外勤交警。前不久,他的两名队友在火车站执勤,碰到两个人打架,周围看热闹的人倒是很多,却没人上前制止。这两名交警见状忙将他们劝开,随后人群散去。见没什么事儿了,两人又继续执勤。谁知过了几天,打架的其中一人将交警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民警“不作为”,没有在现场及时将打架的另一方控制住。该人因伤住进了医院,并且据说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住院期间“上头”很是重视,多次过问案件进展情况。于是公安机关迫于压力只得先停止了两名交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9.
《公民导刊》2010,(3):4-6
日前,有消息传来,重庆市要在部分司法机关领导干部中率先试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与此同时,在全国人代会召开前夕,亦有重庆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将连续提出建议,对公务员财产申报这一事件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乐 《今日广西》2007,(23):53-55
与美国卡通经典“米老鼠”相比,中国的动画图腾“孙悟空”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那么,为什么“孙悟空”这个动画形象诞生之时曾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博得国际动画界的一片喝彩,在以后的漫长时日中却没有结出产业的果实,以致成了市场的弃儿?  相似文献   

11.
木易 《民主与法制》2013,(24):51-51
近期《民主与法制》的《仅有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管用吗?》一文,从官员财产申报立法问题、国际经验和理据与对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官员财产申报作为一个破坚之题,一直引发争议。笔者认为,官员财产申报不能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而要把它作为反腐败利器,一旦亮剑就该让官员“摊上大事”。官员财产公开是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事实上,主在1994年《财产收入申报法》就立法,只是规定在现实中往往流于形式。执行力的疲弱根源于规定中存在的“硬伤”:只要求申报官员自身的财产,同时不需要对外公开,财产被作为“官员隐私”得以内部消化,这种冬似于袖管内交易的监督必然导致监督虚置。因此,就算官员财产申报,也根本“摊不上大事”。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6,(2)
正"市人大和政协会议刚刚闭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部门反映强烈的问题是,吃拿卡要的腐败少了,但变相的刁难多了;办事靠关系人情的干扰少了,但不作为现象突出了。政府部门要虚心听取这些刺耳难听的批评建议,以‘马上就办’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前不久,某市政府召开全体扩大会议,市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抓工作落实,根本在人,关键在作风,核心在于提高效率。"一如这位市长所言,"‘马上就办’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近来,"表哥"、"房叔"、"房姐"等公职人员拥有巨额"隐形"财产的事件,走马灯般见诸报端,使得有着"反腐利剑"、"阳光法案"之称的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甚至频频成为各地"两会"热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强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因此,社会各界对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倍加期待.  相似文献   

14.
据媒体报道:2月17日,节后上班第二天,江苏省昆山市召开机关效能建设千人干部大会,锦溪镇、巴城镇等六个镇的六名镇干部,连续两年未通过群众评议,组织部门的评语是“政绩平平”,自动进入“免职程序”,判为“行政不作为”,就地免职。该市上级——苏州市曾在江苏省率先追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出台了包括诫勉教育、通报批评、效能告诫、扣发奖金等一系列追究方式,但因此“丢官”的,首次出现在昆山(见2005年2月21日《新华日报》B1版)。读完这则消息,笔者不禁为昆山市率先向“行政不作为”开刀之举叫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极少…  相似文献   

15.
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或者部门,将体制作为“不作为”的借口。更有甚者,善于将成绩归于自己,将错误归咎于体制  相似文献   

16.
盛大林 《中州统战》2003,(10):34-35
据《法律服务时报》9月11日报道,武汉市政府日前召开全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典型案件通报会,通报了10起“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案件。因未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一幢优秀历史建筑物被违法拆除,武汉市文化局的一名副局长被通报批评,两名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受到行政记过、党内警告处分。在另外9起案件中,38人受到党纪处分,70人受到政纪处理,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百姓状告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事儿时有耳闻,但政府主动拿“行政不作为”说事儿却很少听说。如果说“民告官”是一些老百姓拿起法律武器向政府“讨说法”的话,那么,政府主动向“行政不作…  相似文献   

17.
“这像话吗?找谁谁不见,找谁谁不管,该执法不执法,该干事不去干。两年了,整整两年啊!就这样躲来躲去,推来推去。”由于两年来七次上京讨薪无果,河北农民郭增光以及背后的68名农民工,无奈之中将北京市大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告上了法庭,状告该部门“行政不作为”。(详见2004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乍一看,让人感觉很新鲜,因为不及时执法而成为被告,我们恐怕很少听说。但细想想,也不冤。人家跑了两年都没有个说法,那你这些政府执法部门,又是干什么吃的?状告执法部门,是因为他们的合法权益在这些部门的互相推诿下,实在得不到保障,所以才…  相似文献   

18.
梁锦松购车一事又起风波,据报道,3月17日,香港廉政公署开始正式调查梁锦松涉嫌“买车避税”事件。这一点,恐怕是许多内地人都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19.
基层人大代表主要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他们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来自老百姓中间,对基层情况最熟悉,对老百姓的要求和愿望最了解,参政议政也最有发言权,但是,下基层调研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情况,却发现一些基层人大代表处在“不作为”的状况,似乎当代表,就是每年开一次会,举举手,画画票,除此就无所事事,成了“会议代表,举手代表,哑巴代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不作为”,即指政府没有履行或全面履行其职责,给国家财产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如今,政府“不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危害了一方安定,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形象。“不作为”者工作碌碌无为,虽不能与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相提并论,但政府“不作为”其危害之深、影响之大,却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不作为” 无形的“杀手人们可以用数据来说明腐败的程度,却无法用数据来说明“不作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应该说,政府“不作为”也属于腐败的范畴,也是一种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