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中介性、规则普遍性,以及公民参与等重要特征。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与普遍性要求非公共领域为制度的建构与施行提供充足的道德资源。罗尔斯试图通过公共性来解决多元文化的客观事实与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但他在侧重研究公共领域与公共制度的同时,割裂了非公共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内在关联,忽略了公共领域的有限性以及制度建构与制度实施之间的道德桥梁。公共制度的开放性与普遍性特征要求非公共领域为制度的建构与施行提供充足的道德资源。这正是罗尔斯的理论需要补充之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7)
公共领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公共理性是公共领域的价值精神。培育公共理性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公共领域治理的需求和民主法治的时代要求。可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拓宽公共生活领域、公民教育与实践并举和发展网络民主等途径培育社会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4.
马斌 《传承》2010,(24):108-109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社会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向且渗透于政治经历文化领域的精神传统。公共精神具有四种特征,源自古希腊,卢梭的公民观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公共精神精神的培育依靠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而得以形成。而对西方公共精神的分析有助于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及对我国社会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金 《求索》2011,(11):100-10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政治国家放松对市场的管制,给市场更大的自主空间。公共领域为公众与国家权力机关就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协商提供了平台,为公众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公共权力进行批评和监督,进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重要渠道。在目前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精神内涵与功用对规范制约我国权力机关的权力运行,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与民主意识,推动我国公共领域的成熟与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这种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规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应有的相互关系,这是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如果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都各行其是,就必然造成混乱和冲、  相似文献   

8.
道德关涉到人际间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被划分为内在的(即品德、德性)和外在的(即规则、原则)两类。现代社会得到普遍认可的道德,体现为三个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即不伤害、公正与仁爱。尽管如此,这三项规范能否真的得到贯彻落实,还要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这一终极基点。在以陌生人为主体的公共生活领域,当然应践行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原则;但在以熟人为主体的私人生活领域,就不能只讲原则与规范,而必须更多地诉诸内在的道德品德和丰富细腻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9.
薛妙勤 《前沿》2015,(1):57-60
作为低碳生活伦理基础的节俭与责任在公民的道德生活中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挑战与困境。节俭伦理遭遇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与冲击,责任伦理困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盛行。我们认为,要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现实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需要重建消费伦理规范、引领大众审美情感,发挥官员道德示范、培育国民公共精神,创设责任实践机制、完善责任实现条件等方面进行努力,通过伦理和社会力量的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转型的道德策略雷龙乾王琴梅与以往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机制,更加需要理智、健全的社会交往规则体系,尤其需要培育适合于新型社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机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生活往往剧烈震荡,引起社会成员对转型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对抗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的对抗。直接导致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及其对这些规则评价的对立,这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阶级对抗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是它主要的和显著的特性。但是,正因为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而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条件又是多层次的,所以,阶级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公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就在于,公德是道德水平一个方面的反映,是思想道德的展示。公德作为一种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向心力,是保证社会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应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人们的社会生活一般分为三个领域: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也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共道德。这三部分道德都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寓于职业道德等之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载体”,脱离了这个“载体”,社会主义道德就会变成“空中之物”。因此,要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抓出实效,就必须具体抓好职业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和政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渗透于一切社会生活中,而政策作为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规范,也几乎遍及于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一切领域。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同该社会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截然分开。因此,认真研究道德建设和政策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其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近些年社会生活中由道德相对主义引发的公共伦理事件,2015年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伦理争议事件并不如前几年显得数量更多、影响程度更广。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和"树新风"方面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孙应帅 《人民论坛》2020,(10):69-71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一次检验.抗击疫情中展示的"社会百态"和"人性众生相",也在社会治理层面凸显了公共灾难的群体危害,因此良性的、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首先需要夯实"公民道德"培育的经济基础,其次需要在科学精神、规则精神、平等精神基础上培护公民的"共同体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加强党的领导、法治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打造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为"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公民养成健康的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以法律规则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伦理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公共领域缺乏公德在伦理规范上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道德真空地带,出现私德在公共领域的扩张和越位。厘清公德和私德关系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功能,在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建设和发展公民道德,使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相互补充,推动中国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