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协商论坛》2023,(2):34-36
<正>隆冬时节,一场久违的大雪让安阳林州境内的太行山银装素裹、一派巍峨。站在山脚仰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冬雪的映衬下更显壮观,于山腰间逶迤前行,滋润着山川大地。富泽一方百姓的不仅是红旗渠水,还有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核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林州人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7,(30)
正红旗渠的建成先后长达十一年,对一个县而言,意味着工程浩大而漫长。当下的乡村建设,正需要这样的精神,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应该成为乡村建设实干者们的榜样。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红旗渠参观,感受颇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通过镐头铁扦,从巍巍太行山上建起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让林县山地成为水浇田。在险峻的山石面前,我仰望远山,似乎看到那个时代林县人民奋斗的身影;俯瞰大地,又好像看到林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19)
正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表示,红旗渠精神是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更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这曾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吃水难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林州市处在豫、晋、冀三省交界之地,有110万人口。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最明显的城市符号就是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这过程中孕育了非常宝贵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他还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我觉得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深刻,探讨红旗渠精神也可以有多种角度和多种视野。探讨红旗渠精神,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艺术的眼光来看。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什么样的人性之美?人性当中哪些最优秀的东西,在红旗渠精神中得到了体现?探讨红旗渠精神,还要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精神史当中来  相似文献   

7.
一声鸡鸣三省闻,河南安阳林州市(原林县)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因着红旗渠的问世而一举成名天下扬了。红旗渠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代人,我们曾热泪盈眶地观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满怀豪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红旗渠”渐渐地又热起来了。多家报刊刊发了关于红旗渠的新闻和旧闻。有的回顾红旗渠的艰苦历程 ;有的盛赞红旗渠的创业精神 ;还有专家学者座谈研讨红旗渠精神与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消息报道。这对于像我这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年人 ,自然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令人振奋。可是前两天又在一家报上看到一篇《“红旗渠”水莫乱流》文章。看报先看题 ,这标题还真使我小吃了一惊 :红旗渠水渠中流 ,红旗渠水非洪水 ,咋就“乱流”了呢 ?细读方知 ,所谓“乱”者原非红旗渠水 ,乃其名也。…  相似文献   

9.
<正>红旗渠,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于命运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史诗性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即将投入拍摄,该剧以40集所能承载的容量,浓墨重彩地讲述了党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操和高尚追求。五千年  相似文献   

10.
<正>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文化记忆,是无数意义的叠加,是中华民族奋斗的象征性符号;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价值传承,其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是文化精神的延伸,它既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集体精神。未来,讲好红旗渠故事,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个重要的问题。红旗渠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奇故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人工奇迹,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敢于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渠""生命渠",也是展现中华民族不畏险阻、凝神聚力、奋勇当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力量渠""精神渠"。林县人民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靠什么完成了十年修渠的伟大工程?当来到红旗渠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红旗渠无穷魅力时,一定能寻找到答案。那就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相似文献   

12.
正我作为一个草根、作为一个农民,与红旗渠的关系是什么?我在北大学习的时候,有幸听取了时任林州市副市长王献青做的报告《林州市的精神——红旗渠》,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以红旗渠为主体,筑建红旗渠国家智慧农业聚集区。要想了解红旗渠,光听不行,要到渠上走一走看一看,我顺着红旗渠转了一个遍,太震撼了!它是伟大、神圣的,是能够创造人的生命最高价值的一个平台,我们要把红旗渠这杆旗  相似文献   

13.
<正>任何一种精神品质化作时代主旋律,必有其动因。红旗渠精神被弘扬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红旗渠精神与历史任务或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任务中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强大精神的支撑。在民族独立、民族富强道路上产生了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诸多精神,在这些精神的支撑下,我们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业绩。那么在实现民族跃升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亟须建构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12)
正红旗渠这个名字对像笔者一样的60后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曾在学校的组织下,看过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历时十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对林县人民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深表敬佩,片中的主题曲至今也耳熟能详。不过,很是遗憾,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机会一睹红旗渠风采。还好,前不久当杨震林把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写就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寄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这部洋溢着时代主旋律的新书,竟被作者所展示出来的红旗渠故事所深深打动,也算补了一次有关红旗渠历史的课。  相似文献   

15.
站到红旗渠堤上,我的心灵确实感受到了震撼。红旗渠动工时我还没出生,这两年的宣传我看了,但这次想亲身体验印证一下。于是我背起行李出发了。来到林州,放眼望去,田野山岭一片葱茏,县城也是一派现代繁华气息。坐上出租车往红旗渠赶,我问司机,这一切是不是得归功于红旗渠的修建,司机很自豪地点点头,当然,这地旱了要靠它来浇,有许多地方它仍是主要饮用水源,同时在它的带动下,林州大力发展了旅游业,不仅红旗渠本身成了闻名的旅游景点,我们还在它的不远处开发了太行山大峡谷系列景区,凡去的人都会啧啧称赞。说到最后,这位司机自顾自感叹了一声,…  相似文献   

16.
<正>尊敬的庞井君主任、张峰院长,尊敬的张颐武主任、韩冬雪院长、公方彬教授,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红旗渠。红旗渠是伟大的人民用双手打造的伟大的工程,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举世瞩目、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它也是中国精神版图当中重要的精神地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应当是习总书记对  相似文献   

17.
山魂     
几年前到河南林县考察工作,顺便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红旗渠,但那主要是听老师讲的,后来看了《红旗渠》新闻记录片,印象更深了一些。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亲自考察了红旗渠的全貌时,才真正知道了这项工程是多么雄伟浩大!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县人民37年前修建这流经晋、冀、豫三省,干道长达200里的红旗渠时有多大的气魄和胆量!才真正被林县人民当年开凿红旗渠的那么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深深打动。红旗渠干渠的最下游建有一座控制闸,将上游引来的水分送人若干支渠,再流向全县各个乡村、每块土地。这里还耸立着一座长方体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的贴面  相似文献   

18.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14,(6):30-33
<正>郑州市二七区人大学习红旗渠精神5月14日,郑州市二七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章坤带领机关全体干部到林州市学习红旗渠精神。李章坤指出,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大机关的干部要将红旗渠精神贯彻到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为民履职。(乐风海)中原区人大视察城市管理工作5月19日,郑州市中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了城市管理提升工作。视察组建议:在体制创新上要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24)
正前不久,同事告诉我新西兰驻华使馆举行了一场电影纪录片的媒体放映会,电影叫做《走进红色中国》,是一个新西兰摄制组在1957年时来到中国,拍摄了当时的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样貌。初听这样一个选题,很令我兴奋,因为我们现今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影像资料看到的十分稀少,我们对于自己曾经的历史缺乏直观的了解。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的《中国》,这部《走进红色中国》会不会和《中国》相类似呢?进而  相似文献   

20.
正8月10日至13日,我有幸与其他34位党务干部、优秀党员一道,赴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省政协机关组织的专题培训班。盛夏时节的红旗渠在骄阳烘托下,红色教育基地的色彩更加浓烈。四天的培训时间不长,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使我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切身的感受。观摩红旗渠纪念馆、观看话剧《红旗渠》和专题片《巍峨山碑·杨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