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230个姓氏的世界名城 从历史上看,丽江古城是个典型的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家园的边城.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代以前,云南人口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 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于是很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汉族人口慢慢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云南原住民和汉族移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  相似文献   

2.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一个民族都肩负着神圣职责,团结才能共生共荣,团结才能共同进步.这种团结应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奋斗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林成芳  曹东梅 《重庆行政》2011,13(1):108-109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一个民族都肩负着神圣职责,团结才能共生共荣,团结才能共同进步。这种团结应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奋斗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推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其深远用意即在于通过这种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方式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消除文化及生活方面的障碍,巩固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稳定。  相似文献   

6.
百越巫文化圈因民族成分众多,成为傩文化遗存最多和最富特色的地区,百越地区经过世代的民族融合,汉、土家、苗、瑶、壮、侗、仡佬、彝等诸民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当地各民族在空间上相互交错,在文化上浑成一体。百越各民族傩文化的交融互嵌,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脉络,体现了百越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亲情血脉,成为百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8.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可见,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指不属于同一族别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居住、谋生、繁衍、  相似文献   

9.
10.
从明代贵州府志所见“三交”历史来看,与其将“三交”视为一种递进的层级关系,不如将其视为主体、方式、结果的表达。明代贵州民族交往主体即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民族交流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交流等方式,政治交流主要体现为外省流官入黔和黔人出仕中州,各民族精英在共同参与政权建设和管理中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资源开发、技术传授和商业贸易互通有无,以满足各族民众的物质需要;文化交流主要是创建国家正祀、推行儒学教育以构建共同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生活交流主要是各民族共居共事以增进彼此的情感;最终促成各民族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交融状态或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社会建设层面上促成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牢固的基石。论文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以空间的三重辩证思维为分析理路,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探究典型典范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空间实质、空间结构和空间矛盾,从空间历史-空间形态-空间体验的角度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提升路径,实现社区空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视角、新路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新方式、新要求,也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从心理学来看,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需要满足和行为强化是推动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和影响因素,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心理与情感的运行机理。以心理认同作为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精神纽带和观察视域,充分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互嵌中的心理态势,实现各民族在认知结构、认知层次、心理感受、沟通交流、心理干预、行为强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建设上予以深度培育,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以积极、正向的民族情感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人类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尚有部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在地理分布、语言文化、职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多个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疏离和隔阂。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和措施,消除族际交往障碍,增强各民族共同的利益纽带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彭殿波 《前沿》2022,(5):39-43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挖掘少数民族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并对其进行艺术转化,生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民族团结故事,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路径。由文献到故事转化的前提是文献的选择,结合时代主题建构历史细节,产出富有教化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具体实践中,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尊重历史、尊重民俗传统,发掘民族性,最终产出民族覆盖面广、有历史深度和现实价值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8.
都柳江是贯通黔、桂两省的重要自然水道,沿岸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民族聚居区,形成了多民族共居的地理空间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空间。《海八》是这一地域民间流传的民族古歌,书写了远古时期多民族从“整海寨”分散迁徙到都柳江流域的历史。古歌从远祖共居环境、民族迁徙、社会互嵌的记忆书写展示了各民族缘起、流变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体现其史诗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这是深层建构民族团结工作新模式,探索新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根本指针。贵阳市观山湖区作为省会城区中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典型样本,以“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发展”的视角,真正实现各民族的“生活嵌入”“情感嵌入”“事业嵌入”、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样本。治理主体根据治理辖区的基本特点,因势利导、有序建构,孕育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既“有形”又“无形”,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内生动力激发提供了“新解”。  相似文献   

20.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二十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之路考察工作。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习近平同志一路强调推进改革开放,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也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