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中部A省Y县的J村和H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两个典型村庄的经验调查,分析指出欠发达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三重逻辑:在宏观层面,城乡产业互补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在中观层面,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捆绑贫困户"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劳务捆绑和金融捆绑;在微观层面,基于"理性+经验+乡愁"相结合下产业项目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逻辑的反思如下: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缺乏与之相匹配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队伍;"三权分置"改革下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保障度有余,融资渠道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生计模式弱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与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支撑体系,推动多元化农村信贷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小农经济等多种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舒清泰  易桂英 《求索》2005,(5):34-35
本文论述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经两个阶段,即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两次比较明显的跃升过程。进而,论列了我国产业集群的三大趋势和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战略的六项向度。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实现从低层次经济形态到高层次经济形态的演变并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虽然都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演变,但两者起步模式不同:前者是"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后者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导致链上企业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严重等,反而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既不能依赖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也不能奢求东部发达地区帮扶援助,只能是立足本地资源与区位优势,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促进转移产业与原有产业的整合,鼓励产业内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以寻求区域内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到江苏省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提质增效。但由扬州、泰州、南通组成的苏中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能级仍显不够。针对苏中地区现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规模不足、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性不强、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可以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现代艺术产业迅猛崛起的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产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应在形式、内容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12)
<正>现有的产业合作制度性框架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框架层面。主要体现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的"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二是具体平台层面。主要体现在2008年两岸产业"搭桥专案"的启动,即"一产业一平台"新型产业合作模式的建立,优先选取中草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晋财  吴碧波 《求索》2008,(10):5-8
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但在承接中往往忽视产业链的整合,导致链上企业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严重等,反而障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内涵的基础上,现实考察了西部主要的承接模式,并基于产业链整合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构建,最后就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和促进自身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因素。它从个体政治行为、社会政治和政治体系维系与变革三个层面对政治生活发生着影响。云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对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制约着基层政权的建立、发展与变革 ;二是影响着基层社区的政治。由于受其影响 ,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建立、发展与变革 ,基层社区的政治生活状况等 ,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改变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的落后性 ,必须重视和强化政治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地域性方面表现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行业性方面体现为以纺织业为主到行业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于资源优势,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构筑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福建通讯》2002,(12):12-12
莆田在全省发展战略中处于第二层面,产业发展“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明显。在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中,要努力创新生产力要素流动机制,形成畅通的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使莆田的产业与第一层面、第三层面的产业对接,通过相互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广域产业集群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三角地区特殊的"产业同构"现象和已具雏形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特征,本文提出在长三角大都市圈的特殊地理平台发展广域产业集群的构想。文章从概念、意义、条件、效率等各个角度论证了这一构想的可行性,认为以广域产业集群为组织形式,以跨地域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链垂直分工为组织内容,是长三角从产业层面冲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朱林 《求索》2011,(12):49-50,53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利用2003—2008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性,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水平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为5.8%,且随着地区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邱珉芾 《创造》2012,(3):46-47
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的已经将注意力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注意力放在运作较高层面的资源而不是追求规模与速度,不少欠发达省区发展方略的不同,则是将产业的做大做快做强置于重要战略位置,这是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云南也是如此。因此,去年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把"产业强省"作为云南发展的战略支点之一,不久前召开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产业集群”,指的是某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这些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4年,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呈现明显的地域格局,外资在我国境内的流向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落差较大的不平衡状态。当前我国是国际投资的热点区域,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中部吸收外资提供了良机。因此中部地区应当营造有利引资的良好环境,通过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IT产业内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有其深刻原因,并且表现为不同的内容。IT产业技术的不确定性使IT产品的价值创造同样也具有不确定性,分别在价值创造成功与否、价值创造度量如何以及价值创造源泉是什么这三个层面上,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祖群 《思想战线》2012,38(2):104-108
扶贫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推行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业,并与反贫困直接关联。扶贫旅游可以促成贫困地区在国际、产业间、城乡间、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并推动贫困地区在物质经济、制度、精神和心理、环境等层面多功能全方位的发展。环京津贫困带扶贫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标应以此为镜,目的在于通过旅游业改善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19.
李涛 《今日浙江》2011,(9):44-45
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从产业层面讲就是要以低碳为导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企业层面讲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低碳为先导的技术创新,实现低碳生产经营。显然,无论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还是低碳生产经营的实现,都要以低碳取向的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