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的王国     
中国诗歌来源于宇宙本体之根本规律,彰显了天地自然之大美。温柔敦厚是中国诗学的永恒追逐,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诗学艺术至极境,能于苛酷的艺术规律中得到自由,具有音韵之美、对仗之美、哲思之美,是人类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篆刻     
《黄埔》2010,(6):64-64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  相似文献   

3.
从汉字说起     
吴心 《黄埔》2006,(1):50-51
人类社会真正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从有了文字才开始的。文字,是人类的文明之光。汉字,则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说到汉字,可说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独具特点的。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讲文字分为自源字和借源字。顾名思义,所谓自源文字,是一种独立产生、发展的文字,历史一般比较悠久。汉字是自源字除了汉字以外,世界上的自源字,还有西亚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而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其余的都已死亡,或只有后裔留存了。借源文字则是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体系而建立的文字。如日文借源于汉字,英、法文等借源于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等。当…  相似文献   

4.
麒麟,中华各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美之集合;麒麟,人类苦苦追索的至德至善之化身。春秋以来,齐鲁大地、大野泽畔日夜流淌着一曲激扬而壮美的麒麟之歌。主旋律是仁爱、和谐、和平和吉祥。2008年1月2日,巨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并在巨野建立"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5.
刘春  谭正新 《思想战线》2011,(Z1):516-517
女性身体美是在现代社会表现形态中呈现的人类形神相合、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体健康美,它是现实生活中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之美,即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  相似文献   

6.
群众·声音     
《群众》2012,(12):1
1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美",应是全方位的。她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有历史之美,也有现代之美;有进取之美,也有和谐之美。——知名学者蒲红果解读"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覃媛元 《当代广西》2014,(18):53-5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美丽中国"之后,便引发了旅游业的大讨论,认为这四个字非常适合代表中国旅游的国际形象。国家旅游局更是在2013年2月将"美丽中国之旅"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向全球推广,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感知中国的经济建设之美、政治建设之美、文化建设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生态文明建设之美。这无疑是推进桂林国际旅游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如果说北京向世界传递的是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以象形符号发展的文字有古埃及文字、藓美尔文字、玛雅文字等,然而至今保留着象形书写痕迹的却只有中国汉字一种。中国汉字具有其象形性,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关系,它为汉字进入纯艺术范畴奠定了先决条件。远在六千多年前,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图案中就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出现。作为比较完备、系统的汉字的出现则是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甲  相似文献   

9.
声音     
《群众》2012,(12):1-1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美”.应是全方位的。她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有历史之美,也有现代之美;有进取之美,也有和谐之美。 ——知名学者蒲红朱解读“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纵观人类古代文明,如果说埃及之美在于壁画和法老金面具般的华丽,巴比伦之美在于泥板文书和楔形文字般的朴实,希腊之美在于文艺、科学和哲学铸造的辉煌,那么古印度的魅力就在于神秘,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她永远都隐藏在含蓄、优柔与沉稳之中。  相似文献   

1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人类和社会的共同追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14,(5):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科学发展之美.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上不去,美丽中国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我们的发展只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只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能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发展,不能靠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所以说,美丽中国必将是绿色发展的中国,必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我们只有坚决摒弃“有毒GDP”、“黑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自然生态之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吴孟樵 《台声》2014,(6):50-50
<正>强尼·戴普主演的新片《超验骇客》,主题是计算机科技,人死后,可以借计算机复活,以此探讨了人类的情感与恐惧。让我想起今年同类型,却是拍得更优的电影——《云端情人》。《云端情人》构图美、意象美、文字美、对白美、音乐美(常以钢琴以吉他单音音符创造这些人物的情感),美得很真实地触动现代人的感情。瓦昆·菲尼克斯饰演在网络公司专  相似文献   

14.
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各个地方、各个板块付出努力,以每一处的"最美"装扮祖国的"美丽"。基于这个考虑,我们提出了"建最美上饶市,做最美上饶人"(简称"两个最美上饶"),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发展支撑。什么是最美上饶市?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有形之美:山水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风景之美、风尚之美、文化之美。无形之美:心有多大,  相似文献   

15.
陶的发生     
文字的中,“彩石器时窑文化陶近百稀之品和功用数百年140件已是现列展出专题展又一次体制的宫苑名关的鲜而被考始皇批记》、《中国封是中国“古陶同器型可以看较为全制、使陶是人类童年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非自然物质,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从性质上改变一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是从陶的发明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的全部努力仅仅是改变了一些物质的形状,比如制造石斧等工具。然而这个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为地球人类不同地域与种族的先民所共有,其时间大致相同,其条件也大致相同。那就是一万多年前,地球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  相似文献   

16.
何工  岳阳 《求索》2013,(3):234-236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先秦文化兼具原始巫术宗教的诸种观念和时代风格的理性主义,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国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古朴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真实呈现,先秦文字保留着文字最为原初的状态与气息,充满着含糊纷披、毛涩残泐的"混沌"之美。其筋骨贯通之"气"、虚实相生之"空间"精神及圆润规整之"相生态度"赋予了先秦文化古朴而流畅的空间意识。先秦文化的空间意识与现代景观的共生思想、中间域的"空间"理念及急缓疏密的情感节奏等场所精神相融合,将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篇具有丰富美学意蕴的纲领性文件。它透露出新时代"美"的四重内涵:以"共创""同享"为表征的人民生活之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之美,以"德性""党性"为统领的人格品行之美,以"互利""共赢"为要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美;体现了新时代"美"的四种特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反映着新时代"美"的两种根本创造途径:劳动和奋斗、培养和教育。这种美学观,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碑石文化     
石头和人类的文明有着不解之缘。漫长的石器时代可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诗《咏史》)碑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当甲骨文消泯、金文衰微之际,古人用刀笔赋予冰冷的石头以艺术生命和历史内涵。碑石开始成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历史沧桑的脚步,折射着文字嬗变的过程,展现着中国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碑石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乡土瑰宝     
《小康》2005,(8)
和陈志华的建筑学出身有关,做过设计的人再来写书,就不能满足于文字的抽象之美,要用照片来撑门面,不过也实在是这乡土建筑中的美美得诱人,让人垂涎三尺。陈志华、楼庆西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筑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在继《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等书之后再次主编“乡土瑰宝”系列。该系列汇清华大学建筑系乡土建筑研究十五年之功,分六册出版,内容包括:富有装饰的大木构件、精巧细致的门窗、华丽的门头门罩、雕刻和彩饰、住宅、宗祠和寺庙。本系列以图为主,在开篇详尽生动的文字之后,大量的照片和大幅测绘图可供专业人士直接使用。选图都配有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