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与调适农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既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心理问题。农村弱势群体心理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差距,引导和调适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意义重大,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扶弱机制、心理引导机制、心理社会干预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张成  刘衡 《人民论坛》2012,(14):38-39
通过反思社会冲突中各方的利益博弈关系,该文提出构建社会矛盾冲突化解疏导机制的对策,即坚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缓解结构性紧张;以正确思想舆论进行社会引导,强化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模式;建立社会安全阀体系,促进消极社会心理的宣泄;以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视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是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加强弱势群体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社会扶助、文化、教育及心理防控,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论竞争心理     
陈宁 《青年探索》2000,(4):40-42
竞争行为是一个人的本能行为,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竞争心理不断增强。然而在不同的条件下,竞争心理产生的正负效应不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不正当竞争加剧了这种消极的竞争心理,从而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如何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竞争心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为进一步推进和谐通州建设,构筑特困群体帮扶救助体系,南通市通州区政协充分利用季度协商这一平台,为救助帮扶弱势群体建言献策。针对弱势群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未有效建立,社会组织培育任重道远;基层社会救助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体存在依赖心理,自主脱贫主观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协调统筹机制不尽完善,信息互通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6.
王张华  朱柳 《电子政务》2023,(11):94-103
数字技术的非均衡化赋权带来了社会结构断裂和秩序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遭遇建构性、工具性、积极与消极四种社会排斥,成为数字时代的“遗民”,加快“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极为迫切。当前,“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呈现“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强技术与弱应用共存”“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等复合特征。由于数字工具属性与数字弱势群体价值冲突、资本俘获下群体排斥和数字资源偏好流动、“数字人权”体系和保护机制缺失以及“数字鸿沟”与数字“马太效应”的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机统一有为政府、责任企业和包容社会,畅通数字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之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乡都有一部分人处于弱势地位,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无论在生活方式与职业的选择上,还是在享有社会权利与资源的运用上,都远远落后于其它社会群体,其思想、情感和心理相当复杂,带有明显的消极和负面色彩。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也引发了人们观念、心理的巨大震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甚至腐败现象。这些消极现象的产生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解以及狭隘陈旧的经济观念直接相关。因此,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人们的经济观念向新的、更高的层面转化,从观念意识上不断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人健康、理性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发展权的法理精神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在经济、政治、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或状态的人群共同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尤其是发展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发展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居永 《岭南学刊》2012,(1):103-10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对珠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中,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亟需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伦理关怀。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喜忧参半,亟需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与调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理,为我国和谐与公正社会建设夯实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要确保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权益,在新时代实现"弱有所扶",就必须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此,我们应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组织结构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以及惩处机制,满足弱势群体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现阶段,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与党政机关的关系及对农村社会的认同,发生了嬗变,产生了种种消极社会情绪,这些消极社会情绪困扰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消极社会情绪具有非理性、制动性、渐发性,“剧场效应”的特点;其社会表征表现为腐朽传统的回魂,黄赌毒蔓延农村社会,民谣俚语流传街头巷尾,农民对抗乡镇党政机关行为增多。消解消极社会情绪关键是要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创新社会整合机制,完善社会表达机制,重构农民利益的生成机制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眭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引导人们保持理性、责任、客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消极社会心态则具有反向作用。微媒体技术的普及改变着人们社会心态形成发展的既有生态,影响社会成员的普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亟须加强对微媒体的认识和有效运用,引导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4.
受西方社会思潮和客观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主观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存在理性缺失、人际冷漠、社会危机感、"体制内"迷恋、功利主义、学习倦怠等消极社会心态。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从多方面努力,例如: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注重人文关怀等。  相似文献   

15.
夏威 《青年论坛》2004,(2):21-22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的审美文化观念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其应加以积极引导,使之向着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追求是相悖的,而且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形成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关系的失衡,社会公正的缺失,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用浩 《前沿》2010,(4):9-11
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强社会政策能力建设,发挥社会政策的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发挥教育在提升弱势群体人力资本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改革力度将进一步提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转变、公众心理变化、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稳定面临一些新问题。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加快政府投入的转向,强化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落实,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快推进舆论引导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9.
廖薇宋玮 《传承》2008,(12):106-107
在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今天,我们不仅从物质方面,还要从心理上关注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负面心态,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信、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弱势群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和文化弱势,而且处于明显的心理弱势。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及特征、造成心理困境的原因、消极影响及危害、疏导解决的对策等展开了研究。深入研究和解决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