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城市综合应急减灾管理机制问题,我曾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一次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编制《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的建议”的提案。提案的主要内容是,长期以来,北京市在城市综合减灾机构建设和法规上处于停滞状态,这方面应学习上海的经验——构建大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系统四个必备的要素:即统一的城市减灾领导机构;综合减灾信息系统及相关信息管理制度;统一的城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及一元化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的城市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建议尽快立项编制北京市综合减灾法规《北京城市防灾条例》;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北京市城市减灾规划》,并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减灾规划》要与《安全奥运规划》的主体内容一致;在2005至2007年间组织一系列有规模的城市减灾应急演习。与此同时,系列地研究制定《北京市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总体预案》,从  相似文献   

2.
结合美国城市典型的危机事件,研究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模式,通过介绍美国总结“9.11”事件的深刻教训,梳理出美国国家、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法。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安全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减灾规划、应急反应计划、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公众安全防灾自护文化教育等重要环节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有借鉴意义的四方面启示与构想。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减灾救灾领域,城市应急联动体系进一步发展,减灾卫星服务的进一步完备,标志着我国正迎来以科学技术武装减灾救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迪 《中国减灾》2013,(12):18-19
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是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强化社会对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依托2013年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项目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要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并坚决落实"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上级关于加强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培训。同时,该区还充分挖掘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突出平灾结合,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和平  王金梅 《中国减灾》2011,(17):44-4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灾难预测、应急等技术开始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国家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灾难管理及应急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以信息化手段支撑灾难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这对防灾减灾人员素质和知识更新要求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民政局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着力从健全救灾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开展减灾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救灾减灾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安丘民政救灾工作新局面。加强减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安丘市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完善《安丘市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精心编制市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县级,抽  相似文献   

9.
减灾工作绝不是任何一个单灾种管理部门所能做到的。从灾害预防、应急反应、紧急救援和善后救济诸环节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善、规范的减灾体系。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灾害风险,建立综合减灾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减灾能力建设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2020年,河南省重视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等,不断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推进部门升级配置、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多措并举推进防灾减灾、强基固本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平战结合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下一步,六盘水市将继续在健全责任体系提升依法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应急产业发展、10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抓提升、提质效。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如既往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他们集思广益,为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完善体系强化思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被郑重地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4·14"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民政厅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积极主动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从组织体系、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加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应急保障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在组织体系方面,为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密切与国家减灾委联系,将原来的青海省抗灾救灾领导小组更名为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救灾救济司按照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要求,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使救灾救济司与减灾中心的工作密切结合,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创新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完善,主要得益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这个中心,我们不断健全工作体制,完善工作制度,从而推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全面创新。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同时赋予其承担减灾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的职能,国家的灾害应急救助协调机制得到全面加强。与此同时,国家减灾委员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18个院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2):22-2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青岛市崂山区以创建"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为契机和抓手,高位推动,整合资源,联防联建,构建完善了综合保障、应急防范、灾害应对、全民参与的综合减灾"四大体系",切实提高了本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崂山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东南隅,黄海之滨,陆域面积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3.7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139个农村社区、23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达44.59万人。辖区内坐落着崂  相似文献   

17.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救灾应急指挥体系 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把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党政军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减灾委综合协调、基层应急救灾指挥机构具体负责、部门互动、军地联动、政令畅通、运转有序的组织指挥体系.在应对2010年"凡亚比"台风灾害中,省政府领导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检查指挥救灾应急工作,省减灾委第一时间在信宜市成立由军地多部门组成的应急指挥部,基层党委、政府在受灾镇村设立现场应急指挥所,有效做好台风灾害应急指挥工作.此外,我省各地不断完善救灾应急指挥机构.省减灾委适应新形势,将航空、铁路等部门吸收为成员单位,指导部分地级市成立减灾委员会,救灾应急的组织协调职能小断完善,为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抗击"凡亚比"等台风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8.
正科普宣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安全发展、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科学理念和素养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构建应急科普体系,提升群众应急和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技能,提高应急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磊 《中国减灾》2003,(4):47-48
建立有效的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及预警和迅速反应机制是实现现代化城市政府职能的关键。在现代城市综合减灾战略中,防灾减灾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而各类灾害的应急预案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最有效的应急手段。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编研城市应急预案,成为一个必须予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顾德宁 《群众》2011,(1):43-44
突破城市安全瓶颈,提高城市安全容量,要完善应急机制,要有长远的防灾减灾规划,还要引导市民增强应对灾害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救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