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坐标.注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调适人的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支点;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提升幸福指数,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化原则、人文化原则、生活化原则、艺术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扬弃,是对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借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3.
任泽 《人民论坛》2013,(12):202-20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4.
当代人由于面临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断裂、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被遮蔽,精神家园遭遇困境,表现为:信仰的异化与分化、生存焦虑与意义危机、精神生活的物化与思想式微。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本关怀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提出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重塑自我范式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传播的应对策略,重建当代人亲切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蔡志刚  林丽 《求索》2013,(1):80-82,60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审读马克思政思想中的包涵的伦理诉求,有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本质,关系到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之政治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与政策操作策略,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相似文献   

6.
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国民党掀起了三次规模化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政治诉求、话语诉求、身份诉求、抗战诉求,通过理论灌输、话语叙事标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向与价值关怀。然而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衍生演变,党际之间的矛盾激化,真假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边界的故意抹杀,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肆意鼓吹,使文化边界呈现出繁缛化、阶级化、模糊化、扩张化的样态,造成了政治思想理论界的分歧复杂,加剧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之困。守护马克思主义文化主阵地需要廓清真三民主义与伪三民主义的政治立场、辨明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未来革命指向、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的思想界限、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适用磁场。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守卫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需要协调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共存的关系、兼顾好理论经典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内在防御与外来扩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珍 《岭南学刊》2020,(4):110-115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科学、最深刻的揭示。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关系、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人与自然不但是生命共同体而且是价值共同体,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归宿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不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成员,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西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特质。两个共同体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构建出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的理性化制度诉求是形成现代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批判现代市民社会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市民社会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形成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生命共同体"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本体论,它是通过吸收西方生态哲学的积极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系统论、整体论的生态方法论,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和环境正义为诉求的生态价值论,"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从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发展观和境界论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西方"深绿"和"浅绿"思潮的理论特质,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表达和理论指导,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郭春明 《前沿》2012,(7):55-57
宪法的人文关怀深刻地体现了宪法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牢固地奠定宪政大厦的人文根基,才能彰显出宪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关怀。我国宪法作为调整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关系的根本法,重视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尊严,以人为主体,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将创作的视线投向浩瀚的大海与原始的丛林,使得他的小说虽然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包含了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部分——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对现代人物质主义的挞伐以及对相对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崇尚。生态批评可以为我们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开启新的视野,并由此管窥康拉德生态关怀背后对道德危机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思。  相似文献   

12.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其对于生态问题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首先推动和实现人的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人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龙丽波  李梁 《创造》2020,(2):69-7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指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一致,阐发了科学技术对生态的二重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绿色性,只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二者在发展目标上达到了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当代民族地区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红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呈现出多方面的规定性和现实性。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当代语境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日益凸显。尽管人的全面发展是主体性价值取向,但其实现却有赖于外部条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一个与人的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协调、持续发展、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6.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1,(10):72-73
人的生存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构建人类生存亟需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确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自觉规范人的实践行为、强调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实现人类整体共生共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陈潭  李妲 《求索》2011,(10):101-103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政治论述是其显性话语,丰富的伦理关怀和道德追求是其价值内涵。《法兰西内战》作为马克思的著作之一,表现出了丰富的伦理诉求与伦理关怀,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涵蕴之精粹所在。重读《法兰西内战》,敞显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自然以及社会有机统一的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探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及全球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在全社会关注生态问题之时,探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以便更好的把握我党生态文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