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精准扶贫存在哪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产品与服务的供求错配、监管机制不协调、基建设施不完善以及理念尚未普及等问题。同时,供给成本仍然较高、风险比较大以及产品比较单一,贫困人口获取金融信贷难、信贷贵。为此,应增加贫困地区金融网点,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府监管,从而完善我国金融精准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2.
消费扶贫实质上是一种道义经济行为,做好消费扶贫工作需要拓展需求端,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购买力;优化供给端,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打通连接线,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区域辐射力;强化保障线,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特惠金融扶贫信贷是一种由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特别优惠的扶贫信用贷款。由于特惠金融扶贫信用贷款导致的各类信贷风险如农民信用风险、农业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财政政策风险的存在,所以在推进现代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以补偿农村扶贫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贴息政策、风险补偿政策、财政奖励政策,推动签约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特惠金融扶贫信贷资金投入,使低收入贫困农户与扶贫经济组织获得充分的信用贷款扶持。  相似文献   

4.
<正>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资源也要随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为此建议:一、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信贷发放1.让每一贫困户都能享受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以"两免"(免抵押、免担保)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助推建档立卡户,贴息政策和还款策略宣传和贯彻要口径一致。金融机构要认真分析不能发放扶贫贷款的原因,创造贫困户可贷款的条件,培养贫困户的贷款需求,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享受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交行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制定特色金融服务方案,帮助当地政府、企业与贫困户整合资源,构建起了良好的扶贫"造血"机制,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金融扶贫目标。交行注重精准对接贫困地区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6.
正银发[2017]286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着力做好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强化责任、提升站位,金融扶贫资源要更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好金融助推  相似文献   

7.
消费扶贫本质上是消费者和贫困地区生产者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行为。从生产者角度,应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打通供应链条,拓展销售途径。从消费者角度,应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营造消费扶贫的社会氛围,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张琦 《人民论坛》2021,(7):65-67
破解消费扶贫依赖症、促进消费扶贫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厚植消费扶贫市场化导向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带动作用,逐步培育和厚植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好消费扶贫长远规划,培育和厚植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提质升效机制;充分挖掘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培育和厚植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面临着市场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各种损害和损失的可能性,导致项目脆弱性增强,难以可持续发展,益贫性减弱。产业扶贫项目的脆弱性源于强大的官僚制逻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体性缺失、"0成本软约束"以及人才与技术的匮乏。为此,弱化官僚制逻辑、因人因地因需立项,强化主体意识、加强项目参与和监督、"内培外引"增加项目人才要素供给、采取多方面配套措施增强产业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从而提升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成为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提升益贫性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手段和科技手段更加丰富的当下,扶贫工作应当注意改善传统的扶贫策略,利用大数据对贫困地区的特点进行精准分析,利用团块化的贫困地区联系,打造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服务制造业集聚,通过"改输血变造血"的方式,给贫困地区以整体性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稳定器",在扶贫工作中引入保险机制,有利于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放大财政扶贫资金效用、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保险纳入精准扶贫体系,优化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政策环境,发挥保险机构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让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20,(2)
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的产业持续发展一定是在市场中赢得,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其实就是把他们带到市场之中。对消费扶贫产品和服务降低标准、降低要求,直接的影响是扶贫产品缺乏竞争力,并将损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损害的是扶贫事业。通过对海南爱心扶贫网产品页面信息作梳理,发现消费扶贫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供给侧改进的思路和举措,对于提高海南省消费扶贫产品供给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的控制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着眼点和基础性支撑。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应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建设,优化普惠金融政策环境,创新普惠金融人才培育机制,拓展普惠金融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小艳 《岭南学刊》2020,(3):124-128
持续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为指导,在分析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构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对接不畅等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平衡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均衡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精准匹配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等措施,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金融精准扶贫兼具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的特质内涵,是两者的“强强联合”,能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拓宽了扶贫资金来源,为可持续性的扶贫模式提供重要支撑。一、川渝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做法近几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加强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完善组织体系2015年底,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市扶贫办等6部门联合出台(重庆市金融业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方案),2019年初,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深度贫困地区、金融与产业联动扶贫、多渠道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五个方面,做好18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鼓励和引导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作为我国唯一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始终坚持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在金融扶贫领域不断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2]自"十三五"以来,国开行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 39万亿元,有力支持了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金融扶贫的主力军。本文结合我国农村贫困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三大障碍。对此,我们既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入,也要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9.
扶贫新论     
毛泽东指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贫困地区的自我脱贫是内因 ,其他地区、单位和个人的扶助脱贫是外因 ,自我脱贫与扶助脱贫相结合 ,才是脱贫的正确道路。因此 ,脱贫离不开扶贫。贫困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 ,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物质性扶贫和精神性扶贫。所谓物质性扶贫 ,是指从物质上对贫困地区脱贫进行扶植帮助。这种扶贫包括生产性的物质扶贫和生活性的物质扶贫。生活性物质扶贫 ,如向贫困地区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 ,救济衣服棉被 ,等等。这种扶贫旨在帮助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呼唤“精准”的人才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精准扶贫,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精准"的人才队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扶贫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错位,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对此,应当以精准扶贫政策为导向,树立扶贫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思路,构建扶贫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推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