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为代理人,既是制度体系的安排者,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者。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传统国家治理中,政府经历了从统治走向管理的转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应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作为价值取向;政府的目标模式是构建公民、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型政府,强调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共治。从改革实践来看,唯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关系,优化和精简政府组织结构,构建治理型、灵巧型、服务型与法治型政府,方能有效提升政府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完善地方治理体系,实现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制型国家模式反映的是一种全能政府的基本理念,强调统治型政府完全依赖政府这一单一执行主体来进行单一统治。治理型国家强调主体间的互动性思维、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变动性以及制度性的弹性治理方式。中央允许地方通过扩容立法权来提升地方治理能力,调整中央的政府集权程度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集权程度。准确界定地方性事务、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引发的合作困境和释放地方活力应当是中国地方立法权扩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邓文  王琦 《长江论坛》2018,(2):55-58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目前,我国基层政府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落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治理职能不明确以及多元主体协调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必须从树立现代化治理理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基层政府治理职能、提高基层政府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基层善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主体,其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在阐述现代化的新涵义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治理现代化的涵义以及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为依据,分别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为推进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讨政府绩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兼具民主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理性。通过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的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着评估权力的"碎片化"、评估主体选择不合理、评估信息不对称三方面的困境。应从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进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和重视绩效评估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三个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多元社会治理背景给了更多社会主体治理机会,政府向社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完善国家多元治理体系。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成为政府与社会公民沟通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公民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应该在与政府、社会的互动中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而我国公民现实的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与此还不完全相适应。我们需要深化公民意识,重塑公民治理主体,把公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嵌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6,(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推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伟大工程,战略的执行者是各地方政府。因此,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与地方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息息相关。地方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治理现代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演化出诸多治理类型,其中“共享”式治理成为新时代地方治理的新趋势。“共享”式治理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与价值基准,它全面而立体地呈现出国家治理一以贯之的主线。地方“共享”式治理的内在本质在于制度分权和多元共治。为此,地方“共享”式治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党和政府为核心,通过市场、社会组织和人民大众为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实现地方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申霞 《人民论坛》2020,(4):64-6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实现了四大转变:应急管理理念更加注重生命至上原则,主体由政府管控转为多元共治,方法由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模式由分类管理转为统筹协调,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地方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变革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发端于西方的地方治理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在学界引发了极大争议。总结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推进现状,并基于地方治理的视角分析改革持续推进的路径,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界限明确、多元合作的治理框架,建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的职责、权能分工体系,以及建立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沟通合作机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着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从单维管理走向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格局,高职院校校长要从战略研判力、制度执行力、资源整合力、经营管理力四个方面提高治理能力,从而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政府经历了从政府统治到政府管理再到政府治理,这样一个政府发展轨迹,体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在政府治理条件下,地方政府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政府治理,如何进行政府治理,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思考,与地方政府公职人员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构建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要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构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重要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实现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的双重统一、实现解决民族问题和促进民族地方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及实现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不可分割等作为二者关系的建构目标,最终从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一体性、治理过程的长期复杂性、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治理手段的多样化等入手把握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全面、持续、有效的治理创新,是对全面改革深化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能动回应。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包括政治类创新、行政类创新、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等内容,以历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数据分析源,通过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中的适应性差异及长效创新路径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长效发展。分析显示,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所推进的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和主体层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民本政府"的价值驱动、"民主化、技术化"的决策取向、"多元合作"的主体定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客体定位、"动态治理"的过程导向是历届地方政府获奖项目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能力。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和促进企业发展来处理好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大动力的联合趋动。通过横向和纵向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的整体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实现政府有效治理和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体系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公共治理的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层面,协商民主的提升亦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众多体制障碍和现实困境,地方公共治理需要在理念再造、制度设计、多元参与、平台搭建诸方面实现与协商民主机制的有机嵌合,并通过体制化的转型,整合协商民主和地方公共治理创新两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地方公共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是促进协商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发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增强人民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建立平等包容、理性表达的政治参与平台,保证基层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基本实现基层自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但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治理效能的提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健全法律法规,明晰协商议事规则,提高人民群众议事能力,激活多元主体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新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提供者,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力量的构成要素,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赖于新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现实困局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从现实行动逻辑来看,唯有在宏观国家治理层面做好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法律范导的顶层设计,在中观社会协同层面推进新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资源对接,在微观组织自治层面重点加强新社会组织自身治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公信力与专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正确理顺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肖杰 《长江论坛》2018,(3):15-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本文的主要论点有: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起源着手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的理论支撑;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存在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模式内涵上的不同;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型塑的必要性须从新时代国家治理维度的多重性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多元性找依据;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主体逻辑型塑的可行路径需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提升多方主体治理能力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