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体系,需要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摆脱学术研究的"学徒状态",构建立足文化根基的学术体系,着力提升学术思想的导向能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及时回应明确回答了许多重大问题,正本清源,析事明理,鲜明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突出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阐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正确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问题,成为引领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指南,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历史黄金期。  相似文献   

3.
《前进》2021,(6)
正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指引。总书记关于"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一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举什么旗、定什么向、走什么路、做什么事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创造》2020,(1)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特色"旨在说明这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其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理论特质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并指导实践。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质并付诸指导实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体系,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向世界展现构建具有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特色的世界方案。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厚的理论创造,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而这需要尊重理论自主性。然而,在中国思想界不尊重理论自主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把一些理论教条化、学术泛政治化、把权力等同于真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学术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打破思想的藩篱,保持学术自由的环境;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综合性研究创造;祛除西方话语神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张新科 《群众》2022,(19):32-3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相似文献   

7.
李中元 《前进》2016,(7):26-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指导思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精神基础,以历史与现实成就为依据。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存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自信不足,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伦理品质的挖掘不够、对走独立创新的学术发展道路的信心不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当其冲需要提升文化自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的心态扬弃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欧阳康 《探索与争鸣》2023,(10):33-37+177-178
<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努力。本文尝试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逻辑,梳理已经取得的成就,探析尚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8月5日,《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组织“妇女解放、革命传统与历史叙事”学术工作坊,以丛小平教授新著《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为讨论基底,结合学界近年来在革命史、妇女史、文艺史、传播史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深入研讨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的关系,以及将妇女解放历史经验理论化的研究方法和视野,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本专题为此次学术工作坊专家学者发言基础上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关涉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崛起,哲学社会科学更肩负着向世界系统阐述"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历史重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当下中国应当有符合这个时代、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联辉 《前进》2016,(7):24-2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要始终紧紧抓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任务,不负时代重托,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一七"重要讲话,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下,当代中国历史学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扬"通古今之变"的优良史学传统,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重新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史作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价值标准的阐释和解读,编撰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的中国通史著作,形成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凝聚力和国际认可度。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21,(6)
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充实了丰富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推进创新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研究中心的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克服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陈文江 《探索与争鸣》2023,(10):42-46+177-178
<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项艰苦、复杂、漫长的学术过程。这不仅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完整系统地掌握这个规律,才有可能为增进学术做出贡献,而且知识生产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它要求知识生产者立足于社会生活,在对具体的生产生活开展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郭建宁 《人民论坛》2015,(10):60-6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绝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走自己的路说别人的话。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需要理论界学术界长期的扎实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角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阈,破除"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权生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价值理念,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遵循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时空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创新脉络,拓宽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视野。不忘本来,必须牢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来源。当代中国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来源于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