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景小勇 《人民论坛》2014,(14):28-31
文化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决定着政府在文化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国情要求,党和政府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是"元主体",要承担"元治理"的责任。具体到文化治理,政府的基本职责应该包括:架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保障和实现国家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和发挥"社会"在文化治理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肖杰 《长江论坛》2018,(3):15-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本文的主要论点有: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起源着手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的理论支撑;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存在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模式内涵上的不同;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逻辑型塑的必要性须从新时代国家治理维度的多重性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多元性找依据;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主体逻辑型塑的可行路径需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提升多方主体治理能力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课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升华。从逻辑起点上看,民主党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来审理:民主党派应领会国家治理理念,加强民主党派政治把握能力建设;把握国家治理的核心,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实践国家治理目标,加强民主党派协商民主能力建设;找准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法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同时就是实现法治化的过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须依赖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才能实现。因此,法治治理与实施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彭姝 《岭南学刊》2016,(4):21-26,44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国家在风险治理中的矛盾性面貌:国家一方面是公共风险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制造风险、权势性地分配风险、有组织地逃脱风险责任。这种风险治理领域的国家失灵状态,即为"风险治理悖论"。就中国而言,风险治理的"国家依赖"明显,国家自主性选择失当、能力不足和地方自主性的机会主义、反向侵蚀等问题,成为当前国家风险治理所面临的突出困境。通过理性国家的建构寻求风险治理的转型,可期和可行的做法是:更新风险治理理念,构建自我反思型的国家自主性;明确风险治理边界,构建约束平衡型的国家自主性;区分风险治理责任,构建激励相容的地方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转变的视角,论证了社会治理职能是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中占第一位的职能,并从国家治理的主体、制度和治理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设想了国家职能转变之后国家治理发展趋势的变化.根据马克思这一科学设想,我们在创新国家治理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国家治理;必须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时间:2014年6月26日地点:人民日报社论坛内容第一部分:《国家治理》周刊创刊启动仪式暨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课题调查成果发布。主要内容有: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致辞;人民论坛总编辑贾立政介绍《国家治理》周刊创刊背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宣读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大型调查成果报告;地方、基层干部代表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宣布创刊启动仪式开始;与会领导为10位"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代表颁奖。  相似文献   

8.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国家治理》周刊创刊启动仪式暨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进行了多项议程:杨振武社长在致辞中,深刻解读了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概括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明确提出了对《国家治理》周刊和人民论坛今后发展的要求与期待;齐续春副主席的讲话,既站在时代、历史和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开放的巨系统,有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有可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可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定的"门阶条件",包括:实现依法治国,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且边界清晰;社会治理秉持协商共治共赢的实践路径。实现这些"门阶条件"的纽带则是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廉政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廉政治理体系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弥补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实现对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超越;其二,充分汲取和回应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遵循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传统廉政治理体系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政党力量主导与国家、社会力量虚弱的矛盾,多元主体参与主体间协同断裂的矛盾,政治廉洁与权力运行效率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政党、国家和社会力量在廉政建设中走向平衡和协同;需要区分不同权力行为的运行逻辑,通过分类治理实现国家廉政治理中廉洁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齐续春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国家治理》周刊将在这里正式创刊。刚刚度过66华诞的人民日报,又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向莅临"《国家治理》周刊创刊启动仪式暨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人民日报发展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这  相似文献   

1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步骤,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内容。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服务型政党的建设步伐。建设服务型政党:一要加强理论建设,强化服务理念;二要整合服务力量,构建服务机制;三要健全服务机制,保障服务效能;四要调整政治行为,体现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关乎整个国家层面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改革,更涉及省、市、县乃至乡镇等各级地方的治理能力、治理探索、创新发展。厉庄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配套、打造产业、突出效益、擦亮品牌"的山区治理策略,打造了"四位一体"的山区创新治理战略:第一,创新各项机制。积极引导山区土地向规模基  相似文献   

14.
严俊 《人民论坛》2014,(10):22-23
<正>调查说明调查时间:2014年3月23日-3月25日调查对象:22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调查形式:电话采访、问卷调查、面访数据处理: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能否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应是什么?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当下的优势何在、短板在哪里?一套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具备哪些关键词?为了厘清以上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采访调查22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调查结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ISBN:9787516152898数据正在成为一种生产资料,成为一种稀有资产和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治理函数的重大变量,大数据能更为有效地集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为国家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既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也存在着有益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多层面的关系:儒家的等级观念、重农抑商及重义轻利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矛盾冲突;儒家的诚信美德与敬业精神、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革新思想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通契合的;儒家的"义以为上"、"以理导欲"、"崇尚精神"等伦理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互补优化的价值效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和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至此,"治理"成为中国新常态表征之一。国家层面,突出国家治理新战略;社会层面,强调社会治理新体系;社区层面,注重社区治理新模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之一,治理的现代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同样,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新时期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植根于中国土壤,具有突出的中国意蕴—治理主体的人民性;治理方式的灵活性;治理目标的阶段性;治理基础的改革性。文章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做到解放思想冲破束缚,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国家治理法治化,建立国家治理评估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及其内容根据《词源》,政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政事得以治理。古人云:“道以政治,泽润生民”“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慧施,乃浸润生民”。二是治理国家所实行的一切措施。《周礼》曰:“掌其政治禁令。”根据《词海》,“政”的主要含义是政治、政事、政策、政令;“政治”的含义包括经济的集中表现和国事得以治理。《说苑·敬慎》:“(晋)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政治学是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可见政事、国事是有关施政的一切事务,政治是指治理国家所涉及的一切事物以及治理国家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其内容广泛,首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