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建设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实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而欲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从六个方面下工夫:积极创造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努力促使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培育和发展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逐步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充分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管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步伐的加快,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政治参与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该如何扩大、引导、保障,如何通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本期特别策划《聚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旨在让读者从中透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走向,在回顾的同时,提供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而欲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从六个方面下工夫积极创造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努力促使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培育和发展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逐步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充分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管道.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在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同时,如果政治的制度化水平未能相应提高,那么就有可能带来政治不稳定。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实现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和谐互动,是当前统战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深刻理解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用中的新定位,不断拓展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用中的新思路,大力创新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用中的新方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社会的最基本因子。公共政策是对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协调机制,是维护、提升人民福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维护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重要体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并非易事,它既需要良好的政策设计来保证,也需要理性的公民存在。当前,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因素依然存在,应认真分析与对待。  相似文献   

7.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我国公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热情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正是顺应了民主的时代潮流。如何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鼎良 《前沿》2011,(12):10-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有利和不利两面性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不一,呈现多样性特征。根据当前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实际,党和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公民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热忱,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范围,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息息相关。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传播中的拟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政治机构或媒体的拟人化形象;二是政治话语的拟人化表述。这一现象的实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政治机构或政治话语的"人化",消除公民的政治冷漠,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相对孤立的网民转变为参与协商的公民。适度拟人化使政治信息更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提升政治传播的公众参与度。而过度拟人化则不免走向娱乐化,偏离政治传播的原本意图,弱化政治传播在生产、建构或反映特定国家与社会关系时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主体是普通公民。从政治参与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公民的政治素质对政治参与行为的方向和效能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公民政治素质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基础性任务。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应明确政治参与语境下的素质内涵,并多管齐下去拓宽思路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不仅是现代政治学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推动和完善当代民主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并且体现了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本文首先论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和发展历程,而后主要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多民族国家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经历了历时性的发展,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得以不断提升.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少数民族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各民族成员将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民族政治参与和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5.
葛峰  金博 《人民论坛》2014,(12):109-111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政策中来,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在明确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在构建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构建完善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创造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参与机制和发展公私合作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元,而网络政治参与便是其中一种较为高效、便捷的新型政治参与渠道。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参与效果。为了助力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还需完善网络法治、构建电子政府、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素养,加快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8.
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实践昭示,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存在“扩大趋势”中“局部失序”的问题。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关键在于发展程序政治,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包括:培养和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素质,建立、完善政治参与规范体系,推进政治参与法治化,以及政治参与行为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公民的政治行为,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实现方式,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实际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今天,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已有了很大发展,发挥政治参与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对于优化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改进我国的政治社会化,以推动公民顺利地进行政治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20.
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领域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利益主体多样化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的愿望和要求增强。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同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的愿望和热情还不适应。因此,努力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对于实现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通俗地说就是,公民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行为的活动。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