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中,因身处权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员之妻,都与政治产生了关系。在她们中,既有贤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国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员,则会对"夫人"的干政严加防范。中国古代政治范畴下的"夫人"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政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政。《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  相似文献   

2.
姚瑜 《前进论坛》2014,(1):63-63
<正>官员办事效率是否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答曰:不一定。因为古代官员办事效率有低的,也有高的;当今官员办事效率有高的,也有低的。据《容斋随笔》载:汉代官员处理公文十分快捷,"当天事当天毕"。无极山祭祀的事,丁丑日上奏皇帝,当天就批下来给太常;孔庙的事是壬寅日上奏皇帝,是当天就批复给鲁相。汉朝名将赵  相似文献   

3.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级官员的选用,并要求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县级官员人选,皇帝要亲自召见,考察合格后方可任命。同时,宋代高度重视对州县各级各类官员的考核监督。地方官员的考核既有针对任职年限积日计月的严格核算,也有对履职效果的等级评定。在近乎严苛的选任制度下,宋代知县、县令群体的总体素质与行政能力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4.
《世纪行》2015,(3)
<正>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巡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代,确立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成熟和强化于元明清时期,历代相沿。在形式上,有皇帝亲自巡视,也有皇帝派遣官员代为巡视,后来逐渐发展为设立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派遣巡官到中央部门和地方巡视。巡视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明察是公开巡官身份,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主义崇尚皇权,皇权至上,故而可称皇权主义。中国皇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普天之下,为皇帝一人之治;集中于皇帝的最高权力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世代相袭。第二,以皇帝为顶点形成一个权力金字塔:皇帝、皇室贵族,宦官、中央及地方官员,吏员,一层套一层,对上服从对下专制。第三,皇权的威力不受限制,可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法自君出”,皇帝的谕旨即法,而皇帝本人从不受法津制约,皇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  相似文献   

6.
刁仁德在《经济学消息报》2009年11月27日撰文指出:怀念朱元璋的反腐力度似乎不属捕风捉影。朱皇帝执政伊始,不仅严禁官员下乡,并允许农民抓捕下乡搜刮的官员押解送京城(今  相似文献   

7.
郜俊斌 《前沿》2013,(8):158-160
两汉时期,官员犯罪免官后被重新启用的情况极为常见,除汉代官员短缺的原因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渴望建立功名的风潮也对犯罪官员的重新入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被重新启用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被皇帝的征召和被三公的察举。被重新启用后所担任的官职较原官职要低,但升迁的速度却很快。此外,这一时期,犯罪免官官员的复起随意性较强,并没有像唐宋以后那样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社会中,针对官员的腐败和欺上瞒下问题,历朝都曾采取不少措施和手段。皇帝作为反腐败政策的最终决策人,他们曾经想过许多奇妙招数,西汉的汉武帝便是典型。汉代时,御史大夫有幸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的位置。刘恒(汉文帝)当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给  相似文献   

9.
节日有长假,对于官员而言是一种放松,而皇帝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从岁除到元正,一天一夜,是皇帝最忙的时候。出于对民间守岁风俗的重视,每到岁除之时,唐朝的皇帝们都要与贵戚、重臣们聚会宴饮以笼络感情中国的文化绵延日久,每个时代的节日都有不同的过法。作为古代最为繁盛的时期,唐朝的春节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宋代榜文作为皇帝、朝廷及地方官府发布指示、晓谕民众及官员的一种下行公文,其内容是与政治权力、公共生活及民众利益相关的知识、信号和信息,具有政治信息的属性。榜文政治信息的传播是政治传播的典型形式。宋代皇帝、朝廷及各级官府作为榜文政治信息的控制者,为实现传播效果提供制度、机构的保障及实施过程的有效控制,借助于榜文实现中央、地方官府与吏民之间的政治信息传播,并在民众、官员对榜文政治信息反馈与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进而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最终实现封建政府对社会的管控。  相似文献   

11.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于是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183;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皇帝的这段话,后来有历史学家称之为“官人堕落定律”。  相似文献   

12.
<正>专制监督与民主监督专制制度下,皇帝会拒谏饰非甚至对敢于批评的正直官员实行打击报复;监察制度会被用来压制、打击异己,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严重时监察官员与被监察官员同流合污,局面不可收拾腐败与反腐败一直是中国人民关心的国家大事之一。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治局领导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出重要指示,中央纪委与监察部开展了大量工作,反腐败工作取得非常可观的成绩,这是可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中国是道德与政治合一的,这是理解传统中国官员的基本出发点。传统中国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建立起了独立的言官系统,对朝政和吏治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为帝制,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威,但要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像孟德斯鸠所认为的"一个单独的个人根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在那里治国"(《论法的精神》),即便被公认是专制皇帝典型的朱元璋,也深切认识到"纲纪法度,为治之本"。然而,传统中国并不是马克斯·韦伯所总结的"法理型"国家,学界也通常不把传统中国作为法治国家来对  相似文献   

14.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23):48-49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年仅20岁的神宗皇帝赵顼登基伊始,不仅痛心于皇祖皇宗们对辽和西夏的屈服退让,而且还极其不满于朝廷及各地州县官员的精神萎靡不振,他热切地渴望通过朝纲改革,使得北宋王朝能够早日革除积弊,进而强兵雪耻,  相似文献   

15.
谢茜 《传承》2013,(6):142-143
中国古代放囚归家过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私下行为,也存在少数皇帝诏示放囚归家过节的个案。放囚归家过节并没有法律依据,主要建立在官员和囚犯之间的信任关系之上,但却得到政府的认可并被社会舆论赞扬。这种现象给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以启发:建立当代放囚归家过节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的腐败现象见得多了,于是在《大诰&#183;谕官之任第五》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元璋的这段话,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一个千古难题——官员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17.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兴建新都,令百官为建新都献上一件宝物。为得皇帝宠爱,官员们纷纷派人到各地收集珍奇物品,只有翰林院学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毫无动静。这一日,解缙不慌不忙地也将自己寻找的宝物装在银盒内献给皇帝。朱棣打开一看,却是一束稻穗,觉得受了  相似文献   

18.
谢恩芝 《传承》2013,(4):142-143
中国古代放囚归家过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私下行为,也存在少数皇帝诏示放囚归家过节的个案。放囚归家过节并没有法律依据,主要建立在官员和囚犯之间的信任关系之上,但却得到政府的认可并被社会舆论赞扬。这种现象给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以启发:建立当代放囚归家过节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说“忠心”     
咱中国有史以来 ,“忠君”一直是做一个合格臣民的基本原则 ,谁要是违背了这项基本原则 ,就会有入狱杀头之险。因为历代皇帝 ,无不要求臣民们“忠君” ,即忠于他一人也。至于“爱国” ,则在其次。由于皇帝选拔各级官员 ,将“忠君”作为头条标准 ,故无论是谁 ,只要不忠于皇帝陛下 ,即使他再有本事、再爱国 ,也免不了倒霉遭殃 ;但只要他忠于皇帝陛下 ,哪怕他再没本事 ,甚至暗中干着卖国的勾当 ,也会受到重用 ,秦桧那厮能够高居相位 ,且一干19年 ,便是一例。大清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龙椅 ,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之后 ,“忠君”二字虽然变成了过…  相似文献   

20.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因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元璋对下属既有苦口婆心的谆谆告诫,也曾毫不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