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当代青年信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信仰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但不同青年群体的信仰选择会呈现较大差异。基于调查结论,培育青年信仰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强调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育路径,并且注重中外文化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有效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青年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将网络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增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热情,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我军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历史经验有:确立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组织保证;对广大官兵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育官兵的信仰自觉;坚持义利结合,以义导利的原则;以革命纪律培育官兵的规范养成;党员干部和革命领袖以身作则;努力推进根据地建设,为官.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现实动力;以革命的人道主义,展示我军的正义性与高尚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并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危机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政治文化培育呈现弱化趋势,已经危及教育根本。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亦是时代的现实需求。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环境下,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文化信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并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危机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政治文化培育呈现弱化趋势,已经危及教育根本。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亦是时代的现实需求。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环境下,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文化信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是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看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关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需要在三方面加以完善:关于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的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终极关怀的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及时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才能使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高伟  ;奥亚锋 《传承》2014,(5):88-89
当前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错失。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主要有: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改革教育,强化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培养,消除其生存恐惧。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9)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托起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了大好环境。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该抓住这大好环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95后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积极推进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重塑广大青年的政治理想,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握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是引领青年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统地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1.
韩宇 《传承》2012,(9):20-21
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关系着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2.
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与深入发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对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对鼓励青年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具有深刻的意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基础,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与实践者。通过引导与激励,使青年提高自我修养,从而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勇敢肩负起青年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担当忠实信仰与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始终学习与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广大青年要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于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争做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语境的叠加使青年群体信仰现状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且升级、扩散得愈加剧烈。鉴于此,本文依托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并阐释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鉴于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尚未形成一套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有效评估工具,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建构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借助软件Yaahp12.0确定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笔者认为,本文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青年信仰的形成与其私人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私人生活则与媒介关系紧密。以媒介为中介所建构的交往空间往往成为私人生活呈现的重要场域,并通过培育个人主体性及其公共素养,进而生成稳定的社会信仰。青年信仰同样如此,其私人生活于媒介空间的演变构成信仰嬗变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到来,青年私人生活成为象征性交换对象,陷入透明化与私密化困境,这导致当下青年信仰的迷失。与此同时,青年私人生活变化同样蕴含着新的公共性建构因子,亦即通过陌生性交往衍生出来的差异性经验认同、互助行动等公共生活契机,背后突显青年信仰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为田野调查点,以管窥豹,来了解青年学生热衷佛教的动机与途径、参加夏令营前后的信仰变化、个人信仰与社会适应等基本状况。在深入调研青年学生"佛教信仰热"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传统、内在需要等主客观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社会风气、加强组织引导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宗教管理、以中国梦凝聚力量来引导青年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以及审慎处理青年党团员"信佛入教"问题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自觉这一主题,生态信仰以生态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实效构筑在信仰与文化的互动逻辑上。因此,生态文明视域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在于对生态信仰文化价值的自觉。在当前互联网发展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视野必须拓展和实现网络生态下的实效,构建生态信仰文化价值信息网络;同时,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中的大学生生态信仰文化价值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哲学,主体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环节,主体性思想在认识论、历史观和本体论上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青年主体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是新时代高校的重点任务,高校要遵守培养基本原则、建设思政智库平台、创新"青马工程"模式,让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增强青年的信仰认同、专业认同、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阵地,教育成效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对于培育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树立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然而,以"灌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