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明乐 《传承》2011,(18):36-37,53
励志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健全人格、成长成才,有利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和谐稳定;它分为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才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六种类型;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完善资助体系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相似文献   

2.
姜兰 《广东民政》2011,(4):22-22,26
近年来,随着“保障民生”、“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农村贫困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事关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贫困是悲惨的,人人都不喜欢,但是贫困如影相随,自始至终伴随人类历史——总有人会因各种原因陷于贫困之中,被命运抛弃。在传统社会,身体残疾、先天不足、疾病、天灾等自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以及权利体系不完善的社会环境因素,是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让文明蒙垢,它不仅使某一群体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潜在的能力被剥夺,尊严全无,而且也让其他社会成员不安、难以接受,冲击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首先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英国率先向贫困开战,1601年制定了《济贫法》,1834年制定新《济贫法》,  相似文献   

4.
王俊生 《前沿》2010,(22):76-79
消除河南城镇贫困,促进中原和谐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完善、深层体制的改革及城镇困难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实施积极的政府扶助政策是消除城镇贫困的保障,创新深层体制是消除城镇贫困的关键,提高城镇贫困主体自身素质是消除城镇贫困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镇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并表现出新的特点.贫困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出个体多样化、区域化、行业化等特点;致贫原因彼此交错.笔者在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特定时期我国城镇贫困的规模、致因、分布特征;阐述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环节对于减少城镇贫困的重要意义,并在对现有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助力打贏脱贫攻坚战及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着兜底性基础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成效机制。这对健全完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1998年8月26日至9月7日,徐瑞新副部长率民政部代表团对秘镇、阿根廷两国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秘鲁和阿根廷同处南美洲、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开较大差距,在社会救助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做法在各自的国家中都取得实际成效,而且对于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一、贫困救助无论是秘鲁还是阿根迁、都存在贫困人群。秘鲁的贫困群体由移民、部分老人、残疾人和失业妇女构成、规模十分庞大,贫困状况也非常严重、因贫而病,仅1990年的儿童死亡率就达到36%.贫困…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近在咫尺。入之愈深,其进愈艰。到2020年现有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完成,远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的终结。届时,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少量的绝对贫困和部分相对贫困并存为特点的新阶段。当前,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创新贫困家庭认定办法,对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是能力遭到剥夺。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包括穷人自身的缺陷、贫穷的恶性循环和社会资本不足等方面。研究表明,法律路径对于反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利用财政扶贫、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资本积累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状况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本文从全国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检验影响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社会公平机制尚不完善,教育制度性障碍尚未除却,贫困青年教育弱势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实施教育关怀,优化制度设计,使贫困青年在高等教育上由弱走强,是建设和谐社会、增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议题。与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不同,精准扶贫具有更强的实践导向性和制度针对性,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根本之策。然而,精准扶贫在农村贫困治理中也存在诸多困境,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政策加以改进:改革精准识别的制度掣肘,把握精准施策的技术靶向,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完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协同和民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反贫困工作是中国当前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贫困问题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乃至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贫困治理绩效评价伴随着贫困治理的始终,具有逻辑上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迫切性,是中国政府做好反贫困工作的必要工具和重要抓手,科学有效的贫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贫困治理效率和贫困治理质量,能够体现共享发展的价值理性及工具理性。现阶段的贫困治理绩效评价存在评价主体不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改进应该在共享发展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发展政府内部加外部第三方主体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完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同时绩效评价也应该随着贫困治理成效的提升而不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对“90后”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内容分析表明:“90后”贫困大学生集体生活的适应状况总体是乐观的,在人际交往上不存在明显障碍。“90后”贫困大学生社会资助体系的完善,共青团在组织活动上的多元化、个性化,使得贫困生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都给这一群体较强的社会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评价该群体。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市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单亲家庭,而且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这个比例还可能继续扩大。研究城市贫困问题,已离不开对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宁波市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现状、贫困原因以及现有救助机制的运作情况、实际效果,借鉴港台及发达国家在单亲贫困家庭救助方面的做法,对完善和发展单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机制的作用,为单亲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把“社会安全网”织得更细、更密、更坚实。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  相似文献   

16.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尚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一部分残疾人因自身残疾障碍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最近,笔者对遂川县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认为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的社会救助,指的是民间社会自行组织实施的贫困救助。在我国古代社会,最为系统和制度化的贫困救助是政府实施的赈灾活动,这是特殊的而非日常性的贫困救助。相对而言,针对贫困群体的日常性救助,则是由民间社会自身实施的,表现为非政府的社会救助。它的主要途径有:地方精英的救助、宗族的救助和宗教团体实施的救助。在这些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宗族救助,但它的理念(差等之爱)和普惠性(只惠及亲族)都有很大局限性。其他途径,尤其是宗教团体的救助表现乏力,并未成为古代贫困救助体系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与西方救助传统颇为不同的特点之一。因此从总体说,我国社会救助的传统是不完善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欠缺的。我们应当重建社会救助的传统,使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讯     
湖南省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通知》(湘政发[2005]14号),要求今年全省普遍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和救灾、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和法律等专项救助相衔接,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以其他临时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要加强部门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现代经济学研究证明,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贫困的自然消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反而会出现贫困的扩大。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为社会建立一个基本保障的安全网,是政府的职责。对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职工和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特殊困难群众,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就业、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社会对贫困根源认识产生的一大飞跃,是从侧重贫困的物质匮乏状况转向更多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性结构中考察贫困和寻找贫困的社会成因。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所指出的,贫困最终不是收入低下,而是获得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和能力的缺失[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0年《全球贫困问题报告》中,亦指出:人类贫困是指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