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进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治理法治化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民主机制以及提升村干部法律意识来实现农村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正政府的科研管理模式亟需适应原始型创新的需要而改革,而转变中国人以常规型知识为主的知识认知模式,确立以超常型默示知识为主的知识认知模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创新已经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既能破解发展难题,又决定其他发展理念实现的程度。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创新驱动的必要,而且要研究创新的质量,创新的质量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要把创新驱动建立在高质量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可及时回应群众的健康诉求,增强国民体质,为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与新媒体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健全的体育产业发展业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力落地。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6):90-91
海曙光在《理论前沿》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主体失衡、供给总量不足、局部供给不均衡、供给效率低等四个问题。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要在分权的经济运行体制和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矛盾中寻求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切实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进泰  马德富 《政策》2006,(2):26-2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与时俱进、总揽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湖北的长久之策。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特策划、组编这组文章,旨在突出这一主题宣传,促进这一工作的全面而稳妥地开展。全省上下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一大背景入手,依据公共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及其提供方式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特质的转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通过市场化解决。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物品由于其独特的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农村的公共品更是如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而农村私人产品依赖于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要实现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共财政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淑均  杨军 《理论月刊》2007,(2):171-173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政府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以公共财政手段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X-效率”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选择。但是,种种因素导致了公共财政存在“X-无效率,”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未实现最大产出。必须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充分、高效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文明的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导致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框架没有搭建起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无法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能否在县乡财政不足以完全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情况下,探索一条由市场主体来提供一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道路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市场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无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改革、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所应当地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12.
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永光 《前沿》2006,(4):245-248
现阶段由于缺乏合理的供给制度安排,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成为束缚农村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和谐因素.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明确供给主体的责任范围、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多主体的供给体系.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此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全面进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与民生关系紧密的供给体制机制得到优化。不过在供给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对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农村群众利益出发,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必须不断推进机制创新,优化新形势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刘芳芳 《传承》2010,(9):40-41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保障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保障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公共产品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在经济发展到今天,仅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己经不能给出问题全部的答案,还需要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上寻找问题的合理解释.公共产品思想对于政府职能的依赖,仅是说明了政府与公共产品提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这种依赖关系的存在性中断言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应该从市场等方面入手全面的研究,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相关机制问题.从历史回顾、发现问题、借鉴国外经验、补充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来研究河南省公共产品供给路径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樊岸青  肖振涛 《传承》2010,(15):38-39
为什么公共产品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在经济发展到今天,仅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己经不能给出问题全部的答案,还需要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上寻找问题的合理解释。公共产品思想对于政府职能的依赖,仅是说明了政府与公共产品提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这种依赖关系的存在性中断言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应该从市场等方面入手全面的研究,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相关机制问题。从历史回顾、发现问题、借鉴国外经验、补充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来研究河南省公共产品供给路径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问责制度与问责文化,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保证和促进问责制的落实面对7·21特大暴雨灾害,有人说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既如此,谁来担责,这就引发了对政府问责制的再次发问:现有问责的短板是什么,如何补?  相似文献   

19.
李素霞 《重庆行政》2011,13(1):49-51
“公共产品”这个概念最早由兰度尔提出,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由萨缪尔森作了理论上的界定:“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劳务的减少。”“所谓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任旭彬 《桂海论丛》2013,(4):110-113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农民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托载体。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建立起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优势互补的复合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