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兰兰 《理论月刊》2015,(2):141-145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社会救助制度本身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体现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救助方式不合理、救助服务不专业及救助缺乏统筹管理等方面。未来我国将着力推进社会救助的四个转型,即从政策型救助走向法治型救助、从管理型救助走向服务型救助、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兼顾发展型救助、从政府救助走向多元化社会救助,这四个转型不仅代表了顶层制度设计思路,更表明了我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尽管如此,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救助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3.
张翼 《长白学刊》2014,(3):113-118
从我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实现了综合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长期救助与短期临时救助相结合,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努力方向,包括实施积极的救助,树立救助过程中的公民权利观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和水平,提高救助的专业性,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救助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成都市委市政府以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契机,以实现"精准扶贫救助"为目标,建立了专业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党委引领,政府救助兜底负责,社会援助有效补充,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救助格局,政府救助与社会关爱援助无缝衔接,多方合力建立起明晰体制内外职能、打通体制内外渠道、整合体制内外资源的社会关爱救助工  相似文献   

5.
工作动态     
涿州市 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河北省涿州市出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 施方案》,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 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城镇居民住房保障、 司法救助、劳动就业援助,电网改造费用减免, 特殊困难临时救助等九项制。救助资金的来源 有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本市财政列支的资金 和接受的社会捐赠等,各项社会救助资金能够 及时到位。为把救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该市成 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政府主导、归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杭州市瞄准新时代"重要窗口"建设,以"社会救助共同体"改革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本调研报告阐释了社会救助共同体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杭州市的制度创新与经验做法,提出了杭州市社会救助共同体建设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回答了社会救助工作中"救助谁、谁去救、怎么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学军 《前沿》2006,(10):177-181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所具备的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障碍,强调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科学设定救助标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立社会救助资源的配置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杜锁强 《中国民政》2006,(11):27-28
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西安市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制度入手,注意搞好配套制度建设,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有力地促进了和谐西安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在整个社会救助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成为社会救助发展的当务之急,因而亟需重新审视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我国社会救助运行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承担着社会救助的识别、帮扶和管理功能。以精准救助反思当前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其功能障碍包括精准识别障碍、精准帮扶障碍和精准管理障碍。基于精准救助改进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就要改进社会救助的识别机制、帮扶机制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社会救助标准逐步提高,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救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通过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的不诚信现象,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包括社会救助不诚信行为在内的失信惩戒机制,各种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和服务等不诚信行为,未得到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目标和发展遵循。在新时代,着眼于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行和救助政策的有效传递,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的政府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的庞大与需求观念转变加大了社会救助工作难度,新时代促进社会救助进一步发展应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为救助工作展开提供法律支持,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满足救助对象的精神需求,开展农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天津人大》2014,(8):48-48
目前,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条例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方面,为社会打造一个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促公平的大救助网络,并首次将低保边缘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相似文献   

14.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15,(7):63
2015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京发布经过专家学者们评选出来的2014年度中国社会保障十大事件。国务院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 0 1 4年2月2 1日,国务院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全面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的体系框架。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是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救助体系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需要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提出,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立了新目标。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救助站遇到了三大困惑:流浪者拒绝救助、不法者利用救助和至弱者误解救助。这些困惑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道德意识激烈碰撞、社会道德建设的现状和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对此,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拒绝时,我们要给予理解;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利用时,我们要坚决打击;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误解时,我们要给予指导,真正做到尊重人权、救难济困、关爱妇孺老幼、扶弱助残。  相似文献   

18.
徐祖荣 《岭南学刊》2007,(5):115-118
我国社会救助覆盖面宽,政府负担重,必须倡导非政府社会救助。单位制解体、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中间层的形成及民间组织有序发展,为非政府社会救助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有效经验,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社会救助的思想理念,大力培育慈善组织,实现非政府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法制化,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完备的急难救助制度体系。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台湾地区急难救助制度中时效性最强的马上关怀急难救助制度。台湾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和急难救助制度体系1980年6月,台湾颁布《社会救助法》,确定了台湾社会救助体系的生活扶助、医疗补助、灾害救助和急难救助四大支柱。台湾急难救助制度最初仅设立了县市急难救助和卫生福利部急难救助。前者限制户籍地申请,且审核发放时间较长,最长为15天。后者急难救助时限则更  相似文献   

20.
短讯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上海市嘉定区设立了社会救助应急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一救助措施的出台,对保障全区城乡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张洲平顾晓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