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艳红 《人民论坛》2012,(15):25-27
争议四:"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关注度:☆☆☆☆☆争议焦点: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均属正常现象。"国进民退"是凭感觉还是靠数据?到底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调查提示:在"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调查中,"国进民退"得票率为  相似文献   

2.
蓝田吕氏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家族之一,这一家族显宦与学者并出,道德与文章并重,其家学家风既与当时社会主流文化息息相关,又具有明显的关中地域文化色彩,形成其特有的家族文化。蓝田吕氏家族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思想上服膺理学,在军事外交上则表现出秦人刚勇的特征。其家族成员以儒为本,践履躬行,进则临政爱民,退则著述讲学,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治平 《前沿》2008,(4):56-58
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合目的性在于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其合规律性则在于它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反映,有其实现机制,展开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执政、改进执政方式、培育先进执政文化等理念.  相似文献   

4.
"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的争议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没有"国进民退"、如何对待"国进民退"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注资与兼并,其实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问题争议的深层次矛盾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看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若丧失,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形同虚设,这不是整个社会希望看到的.房地产业的高价与泡沫,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绝不是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所能解决的.国有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运行的主体.在金融危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国的国企与民企当合力打好"组合拳".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的西方世界很热闹,6月23日英国全民公投退欧,7月19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欧洲的裂痕还没弥合,美国的种族主义又甚嚣尘上……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其实对此勿需大惊小怪,今时西方的种种果,皆有往日种种因,分裂争斗、帝国主义早就蕴含在西方历史文化之中。当今世界,毋庸置疑是由西方文化所主导,既得西方文化之利,也深受西方文化之害。利在于西方所创造之物质文明,害则在于西方文化本身就不是一套完整协调  相似文献   

6.
学生文化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战后日本大学的学生文化经历了“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过程。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娱乐型文化”在大学校园长驱直入,最终逼退“学习型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是,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成萧条”带来的“学习型文化”返潮,在本质上已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型文化”。如今,日本大学学生文化中,注重人格完善、教养培育的“学习型文化”依然在不断衰退。  相似文献   

7.
祖言 《今日浙江》2011,(5):40-40
心态,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情绪、情感反映。在得与失、安与危、荣与辱、进与退等各种情况面前,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宁静超然;有的人“得则大喜、失则大悲”,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相似文献   

8.
论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步前行过程。本质上,它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品格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的行动,其关键在于“进“而不是“退“,在于发展而不是停止,在于实干而不是空谈,在于全面创新而不是局部变革。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体现,更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那种否定社会历史规律尤其是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客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失误在于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看作是绝对对立、不能相容的。事实上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合目的性并非纯粹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规律性的孪生兄弟。自然界的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盲目表现,人类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有限的合目的性,其实是一种有目的的无目的性。人类思想文化活动形式上是绝对自由的,但其内容则是给定的。这种自我规定和他物规定的不以自由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关系的发展,即思想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思以往“左”的错误并追溯其理论根源,不应轻率否定乃至嘲弄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而应肯定、尊重、研究和利用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中的进与退,既可以是企业整体的进与退,也可以是企业局部的连与退。后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现实中可供选择的融台方式有:固有经济控股的股权多元化、国有经济参股的股权多元化、国有经济多个产权王体共同持股的股权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争论是一个彰显矛盾和凝聚共识的过程。当前,隐含在"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实质是有关中国市场经济不同走向的争论。怀疑论认为我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退是市场调节的表现。支持论赞成"国进民退",希望中国建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反对论反对"国进民退",主张继续私有化和民营化进程,希望建立"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国进民退"争论与此前的改革争论存在明显的延续性。能否从争论中凝聚共识,使人们看清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发展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是中国下一步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慢进也是退     
一位县级领导同志在谈到进与退的关系时说:“要关注周边县(市)发展格局的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番话让人深思,特别是“慢进也是退”,更让人警醒。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说要进取、要前进,原地踏步就要落伍。一个地区也好,一个  相似文献   

13.
"国进民退"近年来成为了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一个流行语,但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如何界定"国进民退",在理论界并没有明确定义和普遍共识,很多论断仅仅来自于感觉和传说,缺乏客观统计数据的支撑和专业化的科学分析。从中国经济发展实绩看,"国进民退"的描述不仅不准确,而且逻辑命题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 《群众》2016,(4):20-22
正放眼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同频共振,共谋发展"一盘棋";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沿"跃升,蜕变为新的增长极;城乡统筹兼顾,创新路径从顶层和源头上破除二元结构;产业综合平衡,改造"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双翼齐飞;经济社会拉长补短,发展再拓内涵再添"含金量"……在进与退、取与舍、竞与合之间,江苏加快了系统性全  相似文献   

15.
王燕文 《群众》2008,(4):6-7
在城市现代化风起云涌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城市扩容与个性打造、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矛盾,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经济活力与城市个性的互促互进?关键是坚持走精致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文化富有特色、人居环境最佳的新扬州,使名城扬州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哲生  姚建莉 《浙江人大》2012,(11):26-29
2008年,大部制改革起航。4年过后,这场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从或进或退的步伐中,公众试图看清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行政架构的未来。专家指出,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政府自身的突围与转型,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昆德拉热形成的一个重要缘由,在于其作品中蕴含的政治批判与历史反思触动了与捷克等东欧国家有着相似历史境遇的中国人的神经,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但这并不是其作品受到热烈欢迎与追捧的全部原因。昆德格的作品之所以已成为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齐首并肩的小资读本,成为人们炫耀文化教养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根本原因在于,构成其作品内核的鲜明的自由主义伦理学以及隐合的犬儒主义倾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它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对超验的神圣价值的信仰,而崇尚无可无不可的犬儒主义则大行其道,这也成为昆德拉作品受到人们欢迎的深层土壤。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宁 《前沿》2011,(9):97-99
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凸显并引起学界热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民营资本退出、国有资本进入的现象,由此导致对我国经济再度出现"国进民退"趋势之担忧。"国进民退"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有必要加以厘清。对于"国进民退",既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更要明确其本质及后果。否则,将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之诚图 《创造》2011,(1):62-63
房价和调控,在过去的2010年俨然成了一场你进我退的拔河双方的“游戏者”。2010年12月26日的利率上调,从限贷、限购、税收、保障房到土地供应,房价与调控俨然在进行一场拔河,你进我退间,众生焦灼。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5,(7):56-58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这是一个被唤醒后的池州的光荣与梦想。然而,在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下,池州人恐怕更应该将“慢进则退”的思想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去,让世人看到他们更多的激情和执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